丁芳芳

作品数:10被引量:1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抗战戏剧社会教育抗战时期戏剧社会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儿童文学选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戏剧艺术》《南大戏剧论丛》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熊佛西定县戏剧实验的被误读及原因探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92-99,共8页丁芳芳 
受西方剧本中心论影响,学界长期以来以戏剧文学研究范式为主,导致现有研究基本从戏剧审美角度解读熊佛西定县戏剧实验,误读其社会教育特质,这是造成它长期被戏剧史低估的重要原因。本文以一手文献阐明熊佛西定县戏剧实验在剧本创作、剧...
关键词:社会教育 熊佛西 定县戏剧实验 
大咖荐书
《儿童文学选刊》2021年第1期65-66,共2页丁芳芳 王宜清 
《白色草原》刘虎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年4月版推荐语:在童话般的故事中,以细致而彻底的现实主义笔触,描写了人类、动物、植物迫于生存危机迁至一片“白色的草原”从而共生共荣的故事。它深度触及了地球生态圈那种神奇、微妙、残酷、希...
关键词:大团圆结局 生态圈 生存危机 共生共荣 推荐语 甘肃教育出版社 
抗战社会教育规划与民众教育馆戏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南大戏剧论丛》2020年第2期42-51,共10页丁芳芳 
抗战时期,民众教育馆戏剧在国家政策与财力大力扶持下广泛发展,为动员全国普通民众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未得到学界足够研究。本文以大量一手历史文献为论据,借鉴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以浙江省为例,在国家...
关键词:抗战社会教育 规划 民众教育馆 戏剧 文化抗战 
余上沅抗战戏剧社会教育观的再解读被引量:1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01-108,共8页丁芳芳 
本文在分析余上沅抗战戏剧社会教育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其以国立剧校为中心的抗战戏剧社教实践,突破学界的已有论点,运用大量一手资料重新解读余上沅的抗战戏剧社教观及其历史贡献,重新认识以民众动员为目的的抗战社教戏剧所起到的巨...
关键词:余上沅 抗战戏剧社会教育观 再解读 
抗战街头剧演剧形态与文化特质剖析——对1938年成都《儿童世界》街头公演的再解读被引量:2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95-105,共11页丁芳芳 
抗战时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黄金时段,但以往研究多集中于戏剧文本和剧场戏剧。笔者认为,其时大盛的街头剧是抗战演剧的主要形态,其繁盛原因与政府因抗战而制定的戏剧政策、演剧体制及剧作家心态转变密不可分,并且因此形成了诸多有别...
关键词:抗战街头剧《儿童世界》 演剧形态 文化特质 
民族认同、公民教育与抗战演剧——论熊佛西的抗战戏剧社会教育观被引量:4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104-113,共10页丁芳芳 
抗战时期熊佛西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积极从事戏剧的社会教育工作,着力于培养普通民众以民族国家意识为核心的现代公民意识,为此他极力推崇前苏联政治戏剧、拟出了详细的戏剧社教规划、推动建立新型剧院、构筑戏剧社教网、开展一...
关键词:民族国家认同 现代公民意识 戏剧社教规划 社教演剧活动 
抗战戏剧与战时社会教育规划被引量:8
《戏剧艺术》2012年第6期39-46,共8页丁芳芳 
抗战戏剧与战时社会教育关系极为密切,战时戏剧参与社会教育工作并不是零散的、自发的,也并不仅仅停留于一般所论的"宣传剧"层次,而是一场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工作,是当时整体社会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视角出发,可以...
关键词:抗战戏剧 战时社会教育 内在动力 
论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的影响与融入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89-96,共8页丁芳芳 
本文通过大量一手的文献资料,重点分析抗战时期前苏联戏剧理论、特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巨大影响。艺术家们努力使之融入中国现代戏剧的舞台实践之中,这对于中国现代演剧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话剧的现代化,起...
关键词:前苏联戏剧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 中国现代演剧体系 影响与融入 
论抗战时期话剧图书出版潮被引量: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80-87,共8页丁芳芳 
本文以翔实的一手资料,分析了抗战时期话剧图书出版潮的主要构成、基本特征和历史意义,对此潮流的形成原因及代表性作品也进行了评析,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话剧在抗战时期真实的历史面貌,并加深对于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
关键词:抗战时期 话剧图书出版潮 基本构成 基本特征 
论戏剧的舞台形态探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76-82,共7页丁芳芳 
本文以戏剧舞台的变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从传统舞台到现代舞台的几种变化形态所导致的舞台物理和心理距离的变化,并对随之所产生的舞台幻觉、戏剧贫困化、戏剧假定性、戏剧性、反文学性等一系列舞台审美形态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舞台形态 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舞台幻觉 戏剧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