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枫

作品数:9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建筑创作老人老年住区介护少子化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世界建筑》《科学时代》《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建筑创作中的绿色设计思维——以CTBUH高层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例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339-345,共7页梁燕枫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02618)。
为了应对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及过度的城市开发,2018CTBUH国际学生高层建筑竞赛要求竞赛方案从选定有代表性的地块出发,以环境、文化或技术等要素为切入点提出具体问题,并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设计过程中应整合多专业的先进要素,建...
关键词:绿色设计思维 环境 地域性文化 被动式策略优先 
徽州古祠堂罗东舒祠建筑特色浅析被引量:7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345-352,共8页毕忠松 李沄璋 梁燕枫 
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3SQRL090ZD)
论述并分析了徽州古祠罗东舒祠总体布局形式、平面布局形式、剖立面结构形制,以及建筑细部构造样式,指出了其总体布局"左祖右社"的特征,平面布局明间与次间、稍间及尽间等开间的比例关系,剖立面结构上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大木构架形...
关键词:古徽州 罗东舒祠 建筑布局 建筑特色 
峨眉山典型山地民居特征研究被引量:2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17-121,共5页李沄璋 陈科臻 梁燕枫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YC13-14)
对峨眉山典型山地民居进行了抢救性测绘,并分析其特征,指出了其多采用了三合院布局,重视室外空间的塑造,立面用材朴实亲切,剖面结构清晰且具有可变性,充分适应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当地潮湿多雨的山地气候特点。本研究旨在为未来...
关键词:峨眉山 山地民居 川西 三合院 
一座合院式俱乐部的设计实践
《科学时代》2013年第18期-,共1页梁燕枫 
通过对一个合院式俱乐部的设计实践全过程跟踪,从方案的立意、总体布局、体量组合、院落空间的营造、材料与室内装饰的细节把握,直至交付使用后的问题反馈,完整记录了一个真实案例的形成过程,对新项目的构思与深化设计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合院建筑 因势利导 台地式景观 朴素低调 
沈阳老年住区的发展模式与适老化设计探讨被引量: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357-360,共4页梁燕枫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DMZ005);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F13-166-9-00)
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我国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经济发展滞后与不均衡的国情下,无法全盘复制其经验。将国内已建成和在建的老年社...
关键词:老龄化 婴儿潮 少子化 介助老人 介护老人 
建筑的力量——沈阳阳光100国际新城规划设计解读
《世界建筑》2008年第10期114-119,共6页梁燕枫 
沈阳阳光100国际新城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滨水楼盘,文章通过对其融汇中西"王城"的规划理念、与城市景观的完美结合、多元性社区文化的营造、因地制宜的景观营造和富于变化的建筑单体等多方面解读,对其多元性社区文化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多元社区 人文关怀 城市结构 叠加 
城市建筑文化问题浅析被引量:2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41-144,共4页王建国 梁燕枫 刘海金 
建设部科技项目(06-R4-11)
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优势及其对当前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指出了现阶段城市建筑文化的缺失问题,提出了要保留地域特色文化,必须提高建筑师文化素养的主张。
关键词:建筑文化 全球化 地域建筑 文化素养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窗体结露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96-99,共4页王建国 梁燕枫 
辽宁省建设厅攻关项目(2005-167)
目的研究解决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窗体结露问题,为改善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和居住品质.方法采用理论推导为根据、以实地测量数据为依据,从材料、设计、施工和使用四个维度对结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针对结露的要素,从材料、设计、施工和...
关键词:城市住宅 结露 露点温度 窗体材料 
论建筑创作中的个性——镇江中学建筑设计的思考被引量:1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215-217,共3页梁燕枫 王建国 
以镇江中学的建筑为例,探讨了在建筑创作中如何适应地形创造出具有个性的建筑,以更加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城市和地区特色的建设,使建设与环境相融和共生.避免城市空间的单一化.
关键词:个性 空间 环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