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彤

作品数:10被引量:2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法政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市民生活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杂志》《甘肃社会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动及影响被引量:6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40-44,共5页朱丹彤 
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冲击了战前以川人为主的重庆社会,引起了家庭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构成、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变化;而战时重庆自身地位与实力的改变,又相应地对人口素质、就业机会等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由于重庆战时发展的特殊...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重庆 人口变动 影响 
抗战时期的四川精神被引量: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06-110,共5页朱丹彤 
抗战期间,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四川尤其是重庆地区虽然遭到日军的重点轰炸,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仍呈现出历史上较为活跃兴旺的景象。八年抗战中,四川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抵御外侮,共度时艰,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并由...
关键词:抗战时期 四川精神 爱国 战斗 奉献 乐观 合作 
蔡元培的人才思想被引量:1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60-63,共4页朱丹彤 
戊戌政变之后,蔡元培先生对晚清政府十分失望,舍翰林身份毅然南下,立志搞好教育培养人才,以“挽彼沦胥”。在主掌北大及中央研究院期间,以知人善任、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为北大的新生与中国早期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并在人才...
关键词:人才思想 人才任用 人才培养 
隔阂与融合——抗战时期重庆“上下江人”的求同存异被引量:1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46-149,共4页朱丹彤 
抗战时期 ,当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下江人”涌入重庆之后 ,由于经济、文化、思想水平、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使其在与四川本地人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了抵触、排斥、交流、融合的互动现象 。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重庆 “上下江人” 隔阂与融合 
抗战时期重庆的婚姻问题初探被引量: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107-111,共5页朱丹彤 
婚姻与家庭问题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变动时期更易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与家庭在观念、态度、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种变动的原因、...
关键词:抗战时期 重庆 婚姻与家庭 变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对重庆市民生活的影响被引量: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37-142,共6页朱丹彤 徐晓旭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首都南京危如累卵。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继续抗战,并最终于1940年9月正式定重庆为"陪都"。战时地位的转换给重庆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其从政治经济到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民政府迁...
关键词: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 迁都 重庆 市民生活 影响 
清末新政中存在的矛盾及其对后来的影响
《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57-59,共3页朱丹彤 徐晓旭 
近年来一些史学研究者以西方自由主义现代化史观对清末新政作出了肯定的评价 ,颇有为新政翻案的意味。但是清末新政中的一些关键性矛盾却是它本身不可能回避的硬伤 ,即使没有以后的辛亥革命 ,新政也会因为这些矛盾而使自己走向成功的机...
关键词:制度决定论 权威危机 文化传统的保持与更新 
论傅斯年的“史学便是史料学”被引量:1
《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131-135,共5页徐晓旭 朱丹彤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 ,反映了部分中国史学研究者受到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史料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时过境迁 ,因其固有的片面因素 ,它的价值似乎也受到了漠视。本文拟就...
关键词:史学 史料学 来源 价值 局限 
试评新文化保守主义被引量:1
《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4-6,共3页徐晓旭 朱丹彤 
文章评析了新文化保守主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的片面性 ,阐释了新文化保守主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主张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关键词:新文化保守主义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中国 文化发展史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刍议被引量:4
《南通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4-75,共2页周围 朱丹彤 
针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提出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社会化 学校教育 社会影响 自我教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