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象三

作品数:12被引量:3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小麦芦笋小管类菌原体病毒病更多>>
发文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植物保护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植物病理学报》《陕西农业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芦笋小管蚜的发生与为害
《植物保护学报》1997年第4期336-340,共5页李修炼 朱象三 袁锋 
芦笋小管蚜(Brachycorynella asparagi Mordvilko)是我国芦笋的一种新害虫,在山西、陕西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芦笋小管蚜为全周期昆虫,在陕西关中,卵于3月初孵化,5月底、6月初孤雌蚜种群开始上升,6月底、...
关键词:芦笋 小管蚜 生物学 为害 
条沙叶蝉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被引量:6
《植物保护学报》1996年第4期327-332,共6页相建业 朱象三 刘绍友 
作者依据成虫产卵、若虫存活与发育等指标测定了条沙叶蝉对19种供试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寄主适应性,明确寄主植物14种,食料植物4种,非寄主食料植物1种。同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条沙叶蝉存在不同程度抗虫性。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明...
关键词:条沙叶蝉 生物学 生态学 
芦笋小管蚜天敌研究被引量:2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39-43,共5页李修炼 朱象三 袁锋 
1991~1992年在陕北和关中系统调查,初步查明芦笋小管蚜(BrachycorynellaasparagiMordvilko)的天敌有40种,其中蚜茧蜂2种,蚜霉菌1种,瓢虫11种,草蛉4种,食蚜蝇7种,捕食蝽5种...
关键词:芦笋 害虫 小管蚜 天敌 消长规律 异色瓢虫 
芦笋小管蚜种群的光温效应
《植物保护学报》1995年第3期223-226,共4页李修炼 朱象三 袁锋 
温度是影响芦笋小管蚜种群的主要因素之一。1—4龄孤雌蚜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3.221、5.631、4.804和10.857℃。有效积温依次为71.556、52.760、52.537和45.562日度。供试温度中24.52℃对蚜虫最有利。在此温度下r_m、b、λ的值最大,而d...
关键词:芦笋 小管蚜 发育温度 临界光周期 害虫 石刁柏 
芦笋蚜虫初步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53-58,共6页李修炼 朱象三 袁锋 
危害芦笋的蚜虫有芦笋小管蚜BrachycorynellaasparagiMordvolki、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棉蚜AphisgossypiiGolver和豆蚜A.craccivoraKo...
关键词:芦笋 蚜虫 小管蚜 桃蚜 豆蚜 棉蚜 抗虫性 害虫 
陕西、甘肃小麦病毒病的研究历史和发生种类被引量:3
《陕西农业科学》1995年第5期15-17,共3页张秦风 安德荣 朱象三 
自50年代初以来,对陕西、甘肃小麦上发生的矮缩、黄化和坏死现象进行了研究,小麦黄矮病(BYDV)为间歇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WSSMV)为关中渭河流域土传病毒病,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MBD)为间套作和...
关键词:陕西 甘肃 小麦 病毒病 种类 
关于小麦黄矮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陕西农业科学》1995年第2期1-3,共3页张秦风 朱象三 
小麦黄矮病以晚熟冬麦和春麦区发生流行危害最重;新发生红穗症状;小麦品种抗病性持久,具有慢黄矮病性和发病的康复现象;介体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提高,赶上和超过了优势介体麦二岔蚜;发病与湿度关系密切;近年明显感染玉米和开始感染...
关键词:小麦 大麦黄矮病毒 研究进展 黄矮病 
我国发生小麦类菌原体(MLO)病害被引量:1
《陕西农业科学》1994年第1期17-18,共2页张秦风 朱象三 
对黄河中、下游流域历史上最早严重发生的小麦兰矮病,经接种传毒试验,病株和介体条沙叶蝉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类菌原体和病株对四环素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证明是由介体条沙叶蝉所传播的病原物类菌原体所引起的。小麦类菌原体(ML...
关键词:小麦 类菌原体 病毒病 
陕北黄土丘陵区发展蚕桑生产的前景与效益分析被引量:1
《西北农业学报》1993年第1期56-60,共5页朱象三 
丝织品在国内外市场呈上升趋势,我国生丝出口占国际市场的80%。陕北黄土丘陵区以水平槽带状灌木化在25。以上退耕陡坡地植桑,亩产桑叶650kg;用塑料折簇进行大蚕立体片叶育,亩桑养蚕1张,产茧30kg,亩桑年获利200元以上,投产比为1:4.58。...
关键词:陕北丘陵区 效益 蚕桑生产 
芦笋蚜虫调查技术与种群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3
《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第3期23-28,共6页李修炼 朱象三 袁锋 
研究结果表明,(1)从芦笋植株上采集蚜虫的方法以开水浸烫法和冲洗法最佳;(2)卵和孤雌蚜在植株上和田间均呈聚集分布,卵主要产在下部20cm的主枝茎上,孤雌蚜主要分布于下部9个次生枝上;(3)田间调查蚜量以在植株下部取3个次生枝最佳;(4)最...
关键词:蚜虫 种群 分布型 石刁柏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