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信

作品数:22被引量:71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壮族壮学族群土司共同体意识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广西文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边疆经济与文化》《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布柳河流域鱼梁的变迁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1-7,共7页黄家信 银彩娟 崔晚杨 
布柳河流域民众自古就在河道安装鱼梁进行捕鱼,鱼梁有漫水自净和势能打鱼的功能。改革开放前,布柳河流域沿岸各村寨民众都会在河道安装鱼梁进行捕鱼。21世纪初,人们开始用背式电瓶电鱼机等现代工具进行捕鱼,但因炸鱼、电鱼、毒鱼行为泛...
关键词:布柳河 鱼梁 人与自然 
论壮族狩猎空间生产的基础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51-61,共11页黄丽娜 黄家信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布柳河流域多民族互嵌共生研究”(YCBZ2023119)。
空间生产是自然空间“人化”的实践过程。壮族狩猎空间生产以峒地猎场提供空间产品创造的自然基础,狩猎工具简单易造;以集体生产和公平分配为社会关系基础,遵循“见者有份”原始公有制观念。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壮族...
关键词:壮族 狩猎 空间生产 
明清时期泗城土司国家认同研究被引量: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150-157,共8页肖海芹 黄家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越、老、缅、泰土司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XMZ058);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协同理论视角下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MSZ016);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疫情背景下在桂东盟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708)
明清时期,随着国家权力向西南地区的延伸,泗城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加强。其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构建华夏英雄祖先的身份认同,积极贡赋、服从征调的政治认同以及主动研习儒学的文化认同。泗城土司高度的国家认同体现了其自觉的“华夷一体...
关键词:泗城土司 国家认同 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壮族祖先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基于广西田林县福祥村的田野考察被引量:3
《民族学论丛》2023年第3期19-28,共10页黄家信 黄衍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越、老、缅、泰土司制度研究”(20XMZ058)
文章以广西田林县福祥村黄氏宗族为例,从族谱、祖茔和宗祠的壮族祖先叙事中,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分。壮族祖先叙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互构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场域和展开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
关键词:壮族 祖先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桂西壮、汉、瑶互嵌式居住空间的变迁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年第7期60-67,共8页傅俊豪 黄家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MZ015);2020年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学生项目(桂教科研[2019] 17号)。
碑文记录了瑶族和壮族进入田林县浪平镇平山屯的时间与地点,口述史材料反映壮、汉、瑶三个民族接触交往之过程,两种文献共同反映了平山屯三个民族关系变化的历史。瑶族最早在清朝以前就进入平山屯,以岑氏为代表的壮族进入平山后凭借强...
关键词:壮族 汉族 瑶族 互嵌式关系 居住空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文化向度——以广西乡村壮汉语言共生现象为例被引量:5
《民族论坛》2022年第2期12-23,共12页韦亮节 黄家信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滇黔桂越边区百部珍稀土俗字文献收集译注与研究”(21&ZD308);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壮、汉民族语言共生与共同体意识研究”(YCBZ2022105)阶段成果
语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向度。壮汉语言共生是广西乡村重要的语言生态,语言互鉴增进族际交流,文字相生推动智慧交融,语用共享建构家园认同,从而夯实共同体意识基础。壮汉语言的共同叙事丰富共同体意识内涵,经典叙事促...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乡村 语言共生 
桂西高山汉嵌入壮族村落的经济基础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年第4期78-84,共7页黄凌智 黄家信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明代以降广西民族人口比例逆转研究”(14BMZ015)。
清乾隆以后,外省和桂东的汉族陆续迁入桂西的高寒山区和喀斯特石山区。通过7份高山汉所藏民国前期地契,3份壮族所藏民国末期地契,揭示高山汉以购买水田、屋基、菜园为经济基础,实质嵌入壮族世居村落而获得身份认同。这些经济行为是区域...
关键词:高山汉 壮族 地契 
国家非遗壮族巫调的男性传承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83-90,共8页黄凌智 郑智源 黄家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MZ015)。
学界关于壮族巫调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成果已有不少,学者主要聚焦凌云县县城3位女巫,对男巫研究尚无成果。布柳河流域有7位男巫,其中1位在县城租房专职做巫已有24年,其他6人为兼职,其举行仪式的方法、演唱的内容与县城女巫基本相同。男巫...
关键词:国家非遗 壮族 巫调 
高山汉族群岛中的壮族岛被引量:3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4期117-125,共9页黄凌智 黄家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以降广西民族人口比例逆转研究”(14BMZ015)。
碑文、族谱等民间文献记载桂西高山汉迁出、迁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地契等则反映民族竞争中高山汉如何进入壮族田峒,进而取代壮族,最后形成高山汉族群岛。香维屯壮族在语言、婚姻、性格等方面,竭力维护族群边界,避免汉化。清代以后,由于...
关键词:族群岛 高山汉 壮族 
壮族土司制度研究与壮学建立被引量:2
《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84-86,共3页黄家信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
关键词:壮族 土司制度 壮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