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平

作品数:8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中医药疗法温病肠伤寒甘温除热辨证论治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河南中医》《中医杂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中风系列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60例临床观察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年第1期26-28,共3页黄彩平 杨德福 李惠德 张朝曦 林兴栋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 急性病 中风系列方 中医药疗法 疗效 
伏邪说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11
《河南中医》2001年第6期15-16,共2页黄彩平 韦大文 
中医伏邪说 ,自《内经》提出后 ,直到明代以前 ,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时至 2 1世纪的今天 ,伏邪说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病原携带者 。
关键词:伏邪说 感染性疾病 肠伤寒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红斑性狼疮 变应性亚败血症 登革出血热 中医药治疗 
肠伤寒的辨证论治被引量:2
《河南中医》1999年第3期36-37,共2页黄彩平 
肠伤寒属温病“湿温”范畴,临症中易误诊、漏诊。作者根据西医早期诊断,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首务,以轻剂缓下为常法,分消走泄贯彻始终,全面兼顾,权衡湿热,因病机不同,灵活用药,使邪速去,正气安,热得解,病乃愈。
关键词:伤寒 中医病机 湿温 中医药疗法 肠伤寒 
甘温除热法在温病中的应用被引量:3
《中医杂志》1999年第5期266-267,共2页黄彩平 
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创立的治法。他在《兰室秘藏》黄芪汤下自注说:“甘能泻火,《内经》云,热淫于内,以甘泻之……。”可见,甘温除热法是根据《内经》理论而创立的治法。其以性味甘温的补益中气药物为主,治疗脾胃损伤、元气虚弱为主的发...
关键词:甘温除热 温病冲医药疗法 
甘温除热与温病治疗被引量:1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5-8,共4页黄彩平 
从李杲原著出发,阐述李氏甘温除热法的涵义、组方原则、功用和主治,并从中医理论、现代药理学及免疫学的认识角度,论述补中益气汤的组方特点及其在温病治疗中的退热机理。指出东垣甘温除热法是有其特定的组方意义的,它可用于温病兼...
关键词:温病 甘温清热 补中益气汤 中医药疗法 
伤寒发热症中医药治疗的初探
《新中医》1996年第S1期5-7,共3页黄彩平 
伤寒发热症中医药治疗的初探黄彩平主题词伤寒/中医药疗法,发热/中医药疗法伤寒,又名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顽固发热为主要特点。一般情况下,发热的高低、有无变化,标志着病情的演变进展和转归。因此...
关键词:伤寒/中医药疗法 发热/中医药疗法 
辨证治疗中风病4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
《新中医》1992年第5期26-28,共3页王清海 黄彩平 李惠德 
本文就2年来收入住院确诊为中风病者45例,通过辨证分为:一、肝阳上亢型,用天麻钩藤饮;二、肝风痰热型,用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三、阴虚风动型,用镇肝息风汤;四、气虚痰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五、肝风痰瘀型,用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
关键词:中风 辨证论治 
“分消走泄”法在温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129-132,共4页黄彩平 
本文从叶天士《温热论》的原文出发,阐述“分消走泄”一法的意义及运用;并从六种温病病例的治验实践,提出“分消走泄”法治疗温病气分证,有快速退热,提高疗效的作用。
关键词:温病 分消走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