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安

作品数:10被引量:3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公共政策分析公共品供给公共政策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更多>>
发文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财经问题研究》《财经政法资讯》《经济评论》《经济与管理》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经济学视域下的公共政策分析:批判与反思被引量:2
《经济评论》2011年第6期5-13,共9页丁晓安 
当前主流经济理论对公共政策的分析主要是基于其"广泛适用"的规则和假设,在进行演绎式分析推理过程中,其所使用的抽象效率标准将公平分析几乎完全排除在外,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判断。现实中,社会性个体基于契...
关键词:公共政策 分析方法 技术路径 
“资本雇佣劳动”及其产权逻辑批判——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反思被引量:3
《管理学刊》2011年第4期24-27,共4页丁晓安 
主流经济理论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解释是先验地对"企业是资本所有"进行肯定,进而肯定其讨价还价的优势,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作辩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分工细化,交换价值成为社会所追逐的目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作为一般...
关键词:资本 劳动 产权 
一种公平效率观:基于契约理性的尝试性探讨被引量:7
《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42-48,共7页丁晓安 
在经济社会领域,公平与效率总是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特定的关系束,这种关系束的相互性决定了公平与效率的相互性。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理念里,公平是一种以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为依托,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为结果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
关键词:公平 效率 契约理性 
高校《中国财政史》教学问题及对策刍议被引量:1
《商情》2010年第26期94-95,共2页丁晓安 
目前,中国财经类高校和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对《中国财政史》教学重视不够的问题,同时《中国财政史》教学在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困境。而教材、教师、学生等方面存在的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使...
关键词:财政史 教学 问题与对策 
个体动机与集体选择——一种分析“经济人”理性悖论的框架被引量:6
《当代财经》2009年第3期19-24,共6页丁晓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的技术方法与制度路径研究"(70673073)
规则分析和处境分析的割裂及单极化,导致了"囚徒困境"和"经济人"理性的悖论;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的普适主义假定和成本收益分析严重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行为动机和选择集的约束条件和情景因素是多重的。认清具体的分析对象在特定...
关键词:个体动机 集体选择 囚徒困境 理性“经济人” “看不见的手” 
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退出与意愿表达机制研究被引量:5
《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22-27,共6页卢洪友 丁晓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70673073)
公共品的最优供给与公共品的需求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公共品的供求均衡,才能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本文以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际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其中的多重委托代理问题,从动态博弈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中退出空间...
关键词:公共品 退出 意愿表达 机制 
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均衡的契约分析被引量:5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1-5,共5页丁晓安 
在界定个人财产权与国家财政权并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反思和批判了当前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关于两权均衡的几种分析思路,运用经济演化原理对两权的动态均衡进行了尝试性探讨,同时提出经济理论研究中应充分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个人财产权 国家财政权 经济演化理论 均衡 
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2
《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5期34-36,共3页丁晓安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选择与激励、资源配置的社会价值总量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平衡与协调等问题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的社会价值生产...
关键词:和谐社会 经济分析 社会价值与福利最大化 
试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引量:4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6-60,共5页丁晓安 
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期间的一个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能否处理好因城市化而带来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城市化的进程和成功与否。在这其间,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关键。
关键词:城市化 社会保障 制度 
升值、落差、徘徊与定位——中国慈善事业前瞻与展望被引量:1
《财经政法资讯》2005年第1期18-23,共6页丁晓安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其慈善思想和实践活动源远流长。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仁者倡导“仁爱”之心,“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
关键词:中国 慈善事业 慈善思想 慈善意识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