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霞

作品数:9被引量:8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诗歌诗歌创作初级口语汉语口语基础篇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文化研究》《绥化学院学报》《德州学院学报》《哈尔滨学院学报》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永乐时期的东宫文人群体诗歌创作考论
《德州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57-60,72,共5页崔秀霞 
明代永乐时期,东宫太子朱高炽周围的文人群体表现出与其时主流文风台阁体不同的兴趣与审美追求。述怀与隐逸是东宫文人群体最主要的两类诗歌题材,与此相应的,他们的诗中经常出现"剑"、"玉"及与其相关的两组意象。东宫文人群体的身份、...
关键词:东宫文人群体 述怀 隐逸 审美性 私人化 
徐祯卿的撰述及其版本考被引量:2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54-58,共5页崔秀霞 
徐祯卿撰述颇丰,大体可分为诗文集、倡和集、诗论、子史杂著四类。诗文集有《迪功集》六卷,《徐迪功外集》上、下卷,《徐迪功别稿》五卷,《迪功集》六卷附《谈艺录》一卷《重选外集》四卷,《徐昌谷全集》十六卷等;倡和集有《太湖新录》...
关键词:徐祯卿 撰述 版本 
徐祯卿“因情立格”说之理论内涵、背景及意义
《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67-75,共9页崔秀霞 
一般认为,徐祯卿诗学理论中两个最主要的观念"情感论"与"复古观"是互相矛盾甚或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徐祯卿在《谈艺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因情立格"之说,辩证地解决了"主体情志"与"高古之格"之间的关系,给予七子复古派一个相对合理的...
关键词:徐祯卿 因情立格 吴中地域性 超悟 
徐祯卿吴中时期诗歌的意象系统与感伤化诗境被引量:1
《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1-16,共6页崔秀霞 
徐祯卿吴中时期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愁"和"感伤"等类似的词语,大致可做为这一时期诗歌情感的一种最醒目的标识,诗人以物化主题为介质叙写着个人化的生命形态,体验着浓郁的人生悲凉,其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一种...
关键词:徐祯卿 深情 感伤化诗境 意象特征 
永乐时期东宫文人王汝玉生平思想及诗歌创作初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31-35,共5页崔秀霞 
明代永乐时期,有一围绕在东宫太子周围的文人群体,他们表现出与占主流地位的台阁文风不同的文学兴趣与审美追求,王汝玉可算是此群体中最主要的文人之一。有关王汝玉的史料较少,但根据《明史》、一些诗话及《青城山人集》等可大致看出其...
关键词:王汝玉 生平思想 诗歌创作 差异 
徐祯卿吴中时期各种思想的兼融与地域性
《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80-83,共4页崔秀霞 
徐祯卿吴中时期思想呈现出一种随着时代潮流与生存境遇的变化而曲折多变的特征。总括来说,其前期思想并没有定于一途,而是对儒、释、道等兼收并蓄,同时对个体生命的关怀与思考也是前期突出的一种意识特征,可以说其前期思想体现出一种大...
关键词:徐祯卿 吴中时期思想 儒释道兼融 生存焦虑 
徐祯卿仕宦时期的“学凡三变”
《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13-16,21,共5页崔秀霞 
徐祯卿的为学经历可概括为"学凡三变":加入七子,砥砺于辞章,此为变之一,属顺势之变;习养生之术,专心玄虚,转入道教,此为变之二,可以说由文学转入道教是徐祯卿转折最强、最彻底的转变,正德元年的山水游历进一步引发了他对道教的兴趣,而...
关键词:徐祯卿 “学凡三变” 中年慕道 
徐祯卿诗歌转变与其在前七子中的地位被引量:1
《语文知识》2008年第4期4-8,共5页崔秀霞 
徐祯卿后期诗歌观念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只是因指导其后期诗歌创作的观念由吴中风习转向复古理论,才导致习诗系统改趋汉、魏,诗歌内容、艺术特征等也发生转变,但同时也保留了前期情深、清丽等特征。可以说徐祯卿的后期诗歌一定程度...
关键词:徐祯卿 诗学观念 诗歌创作 转变 
汉学研究的发展、影响与交流——“汉学研究:海外与中国”学术座谈会综述被引量:4
《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177-180,共4页崔秀霞 
关键词:中国文化研究 学术座谈会 汉学研究 海外 交流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人文学院 学术领域 会议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