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秋

作品数:11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功能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学理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改革与开放》《黑龙江高教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传统文化法治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的关联探析——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被引量:6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92-96,共5页胡凤飞 陈燕秋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战略思想研究"(编号:14AZD001);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江苏特色研究"(编号:JY-016);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团队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被列入其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
关键词:传统法治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 继承 发展 
恩格斯对意识形态功能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传承》2014年第6期92-93,共2页陈燕秋 
恩格斯曾以"第二提琴手"自称,以此来说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但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恩格斯同样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起到...
关键词:恩格斯 意识形态功能 贡献 
邓小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中的“破”与“立”
《学理论》2014年第22期7-8,共2页陈燕秋 
"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一片混乱,尤其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处于动荡混沌的状态,亟待指明方向。而邓小平通过对当时意识形态工作的拨乱反正,破除了人们的思想迷雾,进而规定了意识形态建设在新阶段的新任务,确保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沿着...
关键词:邓小平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拨乱反正 新任务 
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解读被引量:1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4期33-34,共2页陈燕秋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的"合法性"功能、"社会水泥"功能、"思想旗帜"功能;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功能、节约和约束功能;文化的载体功能、教化功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功能 
论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改革与开放》2014年第16期2-3,共2页陈燕秋 
当前,国内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严峻的威胁。为更好地应对这些威胁,使得我国意识形态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本文试图从多角度、多方面找到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功能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 功能 路径选择 
浅析我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面临的挑战被引量:1
《世纪桥》2014年第7期39-40,共2页陈燕秋 
意识形态建设是我国目前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当前,国内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只有首先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出有效办法加以解决。本文立足我国实际,从经济全球化、大众传媒、...
关键词:意识形态 功能 挑战 
意识形态研究综述被引量:1
《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195-196,共2页陈燕秋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同时又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自马克思主义成立以来,当代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都经历了发展与考验。为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意识形态理论 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热点 
解读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蕴涵的党建思想
《文史博览(理论)》2014年第5期41-42,45,共3页陈燕秋 
刘少奇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奋斗终生,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的党建思想十分丰富,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所做的讲话,更是蕴涵着许多宝贵的党建思想,值得深...
关键词:刘少奇 七千人大会 党建思想 
论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及动力被引量:3
《学理论》2012年第19期34-35,共2页陈燕秋 
我国的改革是一番全新的事业,没有经验可循,没有理论可参照,只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创造作为改革重要的经验来源。有些人所持的改革只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人民无关,把改革当做是少数精英的任务,忽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决定...
关键词:改革 人民群众 主体 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06X期198-198,共1页陈燕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既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关于两者的结合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