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显群

作品数:22被引量:60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唐代科举《册府元龟》翰林学士枢密使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海交史研究》《东南学术》《福建歌声》《教育与考试》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佾舞礼乐光辉耀华——试论佾舞的历史传承与社会价值
《福建歌声》2022年第1期46-55,共10页李宗霖 戴显群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佾舞项目承载厚重,堪称中华礼乐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佾舞因官方集体传承的专属行为,在海内外被广泛普遍地使用,并得到很好的传承。宋代音乐家刘诜对佾舞礼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佾舞礼乐...
关键词:非遗佾舞 历史传承 内涵功能 社会价值 
再论《道程及郡国志》所记唐代四大贸易港之“Djanfou”——质疑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所谓泉州说
《海峡人文学刊》2021年第4期121-125,155,共6页戴显群 
福州是东南沿海重镇,中唐以后海外交通贸易崛起,在泉州开港之前,曾经为福建对外唯一贸易港口。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柯达贝(Ibn Khordabeh)著有《道程与郡国志》一书,书上有唐代中国四大贸易港的记载,其中第三大港"Djanfo...
关键词:唐代 福州 四大贸易港 
试论元代福建科举的暂时低落与客观因素
《教育与考试》2014年第5期37-45,共9页戴显群 
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科举事业远不及宋代繁盛,在南人地区内,也没有一定的优势。据《八闽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36名;而据《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元代福建进士及第73名。元代福建科举的暂时低落是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其一,元代科举...
关键词:元代 福建科举 暂时低落 客观因素 
试论福建科举的历史特点被引量:9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93-102,共10页戴显群 
福建的科举活动自中唐以后才开始活跃,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的千余年时间里,闽中的学子们不断在科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创造了不少科举奇迹,呈现出科第繁荣的景象,科名处在全国领先的地位。综观福建科举,主要有四个...
关键词:福建 科举 特点 
明代福建科举盛况与科名的地理分布特征被引量:6
《教育与考试》2013年第5期34-40,96,共8页戴显群 
明代福建科名十分兴盛,继两宋之后再度出现繁荣兴旺的局面,及第进士2418人,名列全国各直省第四位,若以人口数平均,却遥遥领先,名列全国第一位。明代福建还出了11名状元、12名榜眼、10名探花、12名会元,创造了一榜三及第的科举奇迹,显示...
关键词:明代福建 科举盛况 地理分布 主要因素 
清代福建科举与科名的地理分布特点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93-98,共6页戴显群 
清代福建科名与明代相比总体上有较大的滑落,但尚能继续保持科举大省的地位。而台湾的科举也取得可喜的成绩。清代福建科名的地理分布特点,继续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兴盛以及西北山区衰弱趋势。但局部地区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地域性...
关键词:清代福建 科举 科名分布 因素 
正史《隐逸传》反映的隐士隐逸原因及编撰意图被引量:7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76-80,90,共6页戴显群 王营绪 
隐士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阶层和政治力量,它对社会政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了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正史为隐逸列传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本文对十四部正史《隐逸传》所记载的约282名隐士进行排比分类,将我国古代隐逸的原因分为...
关键词:正史《隐逸传》 隐逸类型 编撰目的 
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南迁及其对南方士风的影响被引量: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95-100,共6页戴显群 祁开龙 
唐末五代北方士人南下和融入南方社会,不仅改变了南方士人队伍的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南方士风。这一时期,南方士人对仕途的进取心和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了,同时,在南方社会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形成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士风的新风尚。
关键词:唐末五代 北方士人 南迁 南方士风 影响 
论福州仓山近代建筑的历史价值与保护被引量:5
《福建地理》2006年第2期89-91,106,共4页戴显群 李静蓉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仓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为外国势力所盘踞,于是,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西式建筑拔地而起。因此,仓山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迄今为止已有一半以上的近代...
关键词:仓山 近代建筑 破坏 保护 
五代十国割据形态的特征及其对统一进程的影响被引量:3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93-99,共7页戴显群 高学钦 
五代十国与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相比较,在割据形态上具有显著的特征:一,五代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二,十国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三,“保境息民”是南方割据政权内政外交政策的主旨。这些割据形态特征对国家统一进程产生了...
关键词:五代十国 割据形态 特征 统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