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凌云

作品数:14被引量:1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缺席委托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法制与社会》《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委托调解的适用范围之探讨被引量:5
《河北法学》2011年第10期162-165,共4页旷凌云 
现行立法对委托调解的适用范围没有明确规定,这不仅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操作的混乱,也影响了该制度的功能发挥。为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谐而高效运行,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委托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与自身特质从程序...
关键词:民事诉讼 委托调解 ADIR 适用范围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问题与对策被引量:3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53-58,共6页旷凌云 
在刑事司法轻刑化运动的推动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备受青睐。但由于刑、民立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均不重视,相关立法相当粗疏,导致该制度实际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功能发挥。鉴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调解 被害人 赔偿 
轻刑化背景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完善被引量:3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61-66,共6页旷凌云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群体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08FX2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发展与近年来刑事司法轻刑化运动密切相关。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往往意味着被告人能积极悔罪、减轻社会危害后果且得到被害人谅解,从而导致对刑事部分的从宽处理。鉴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与普通民事诉讼...
关键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调解 量刑 赔偿 
论委托调解的适用范围被引量:2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49-52,共4页旷凌云 
委托调解制度在践行过程中由于相关立法的缺位而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该制度的运行效果。合理界定委托调解的适用范围既是规范委托调解制度运行的前提,也是发挥委托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应有功能之关键。为了促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和...
关键词:委托调解 适用范围 民事诉讼 替代性纠纷解决 
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解读
《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08S期55-55,共1页旷凌云 
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启动项目<我国现行民事检察监督的缺陷与完善>(编号为2005B18)研究成果之一。
各国检察体制设置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检察机关在体制上定为行政机关或是司法机关还是法律监督机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定位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配置能否确切符合检察机关的根本属性。
关键词:检察机关 检察权 法律监督 
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缺席审判制度的思考被引量:2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8-51,共4页旷凌云 
缺席审判旨在解决一方当事人缺席时的权利救济与程序保障问题。通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缺席审判制度比较发现,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缺席审判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有待完善。
关键词:民事诉讼 缺席 缺席判决 权利救济 程序保障 
论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缺席审判程序之比较被引量:1
《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493-494,共2页旷凌云 肖舟 
缺席审判程序旨在解决一方当事人缺席时的权利救济与程序保障问题。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缺席审判程序无论在立法模式还是具体规定上都各有特色。对具有相同历史文化传统的两岸缺席程序作比较研究,有利于完善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
关键词:民事诉讼 缺席 程序保障 
海峡两岸缺席判决制度比较研究被引量:1
《台湾法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旷凌云 
海峡两岸的缺席判决制度无论在立法精神、立法模式还是具体制度规定上都各有特色。相比较而言,我国台湾地区的缺席判决制度较为完善,便于操作,有利于发挥缺席判决的应有功能,值得大陆民事诉讼法借鉴。
关键词:海峡两岸 制度比较研究 缺席判决制度 民事诉讼法 立法精神 具体制度 立法模式 台湾地区 应有功能 
民事法律援助制度初探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2004年第4期47-48,共2页彭亚奴 旷凌云 
由于民事法律关系同市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民事法律援助在对每个公民的人权保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许多西方国家在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上采取了重视的态度,他们的一些做法代表了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趋势。与这些国家相比...
关键词:民事法律援助 制度建设 人权保障 诉讼程序 
我国刑事诉讼价值取向新论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57-60,共4页旷凌云 刘小燕 
刑事司法改革的实质在于对公正和效率关系的协调。在处理公正和效率的关系时,经济领域内的“效率优先论”并不适合刑事诉讼领域。为保障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良性运作,我们必须坚持“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取向,在公正的基础上追求效率。
关键词:司法公正 司法效率 刑事司法制度 改革 刑事诉讼 价值取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