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作品数:9被引量:6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昆明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热成像系统红外技术更多>>
发文领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更多>>
发文期刊:《红外与激光工程》《红外技术》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双波段热成像系统光谱匹配因数
《红外技术》2004年第1期34-37,共4页赵进豪 褚云汉 李茜 
计算了双波段 (3~ 5 μm ,8~ 1 4 μm)HgCdTe红外探测器及热成像系统 ,在不同天气 (晴、小雨、轻雾 )条件下 ,对不同温度 (T =30 0 ,5 0 0 ,80 0 ,1 0 0 0K)目标辐射的光谱匹配因数。并与长波 (8~ 1 4 μm)热成像系统光匹配因数进行...
关键词:双波段热成像系统 光谱匹配因数 红外探测器 适应天气变化能力 
坦克红外特征控制技术评述被引量:3
《红外技术》1998年第4期1-4,15,共5页王忆锋 冯炽焘 李茜 
坦克红外特征控制对于提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遮障、表面处理、外形技术、主动冷却、总体设计等。坦克红外特征的控制必须与其他波段、特别是射频波段的特征控制兼容。遮障和低发射率涂料是现役坦克红外...
关键词:坦克 红外隐身 红外特性 特征控制 
夜视图像融合研究的进展被引量:3
《红外与激光工程》1998年第2期29-32,共4页王忆锋 张海联 李灿文 李茜 
夜视图像融合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它在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对近年来国外夜视图像融合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评述,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在夜视图像融合硬件实现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夜视图像融合 多传感器 数据融合 图像处理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配准技术被引量:27
《红外与激光工程》1998年第1期38-41,共4页王忆锋 张海联 李灿文 李茜 
兵器科技预研基金
配准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中介绍了图像配准的一般方法,配准技术在数据融合中的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基于点特征的红外/可见光图像的自动配准算法。
关键词:多传感器 数据融合 图像融合 图像配准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试台发展浅析
《红外与激光工程》1997年第5期12-16,共5页王忆锋 张海联 李灿文 李茜 
兵器科技预研基金
通过对国外一些有代表性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测试台的分析,认为数据融合技术最终要在军事领域中得到应用,融合测试台的研制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应不失时机地开展此项工作。
关键词: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 测试台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被引量:25
《红外技术》1997年第2期34-36,共3页王忆锋 张海联 李茜 
兵器科技预研基金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可以避免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获得更多的信息,提高目标识别能力。本文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出现背景、国外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数据融合 信号处理 多传感器 
热成像温差分辨率与微分光谱匹配因数的关系被引量:1
《红外技术》1996年第3期12-13,共2页赵举廉 李茜 赵进豪 诸云汉 顾里平 杨俊霞 
由近距离低温面目标热成像系统的信号方程和噪声等效温差NETD的定义,导出了NETD∝1/M,并由此得到MRTD∝1/M,MDTD∝1/M从而证明了热成像系统的温差分辨率:NETD、MRTD、MDTD均要求微分光谱匹配...
关键词:温差分辨率 微分光谱 匹配因数 热成像 红外技术 
近距离热成像系统的光谱匹配因数──微分光谱匹配因数
《红外技术》1996年第2期20-22,共3页赵举廉 赵进豪 李茜 杨俊霞 顾里平 褚云汉 
导出了适用于近距离面目标热成像系统的微分光谱匹配因数(亦称质量因数)且。当T≈300K、λ=8~14μm时,当T≈1000K,λ=3~5μm时,决定热成像系统的温度分辨率:NETD,MRTD,MDTD。
关键词:红外技术 热成像系统 微分 光谱匹配因数 
远距离热成像系统的光谱匹配因数被引量:3
《红外技术》1996年第1期16-18,共3页赵举廉 褚云汉 赵进豪 李茜 顾里平 杨俊霞 
本文导出了远距离热成像系统的光谱匹配因数:并证明了红外系统的最大作用距离.
关键词:远距离 热成像系统 光谱匹配因数 最大作用距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