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虹

作品数:10被引量: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革命性变革类主体哲学小说文化精神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期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哲学指南被引量:1
《人民论坛》2020年第35期113-115,共3页李长虹 徐其清 
2019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习近平青年成长成才思想的哲学研究”(项目编号:SK2019A0093)的研究成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应联系世情国情党情、顺应时代、循序渐进,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同时,应胸怀大局、知行合一、注重价值观培养,内蕴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外,还应肩负历史使命、坚定人民立...
关键词:青年成长成才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继承及其理论局限性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59-62,共4页李长虹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表现"(2010sk202)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敞开的"可能性",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仍具生命力的活的灵魂——批判精神不但没有随着马克思的肉体消亡而覆灭,反而以其变革现实、彰显价值和自我阐释的独特精神魅力,激励和征服着马克思身后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自觉地向其靠拢,并成为...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 继承 理论局限性 
论马克思对哲学的批判性理解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4,共4页李长虹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0sk202)
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尊崇哲学"、"消灭哲学"到"变革哲学"的辩证的批判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变革,具体表现在对世界观、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的理解等问题的阐释和把握上。
关键词:马克思 哲学 批判 变革 
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中国化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表现被引量:2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1-14,18,共5页李长虹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2010sk202)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只有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批判精神,我们才能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取得辉煌的胜利。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实践批判精神带给我们党的是一种...
关键词:实践批判精神 中国化 思想精髓 当代表现 
澄清和划界——对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的理论解读被引量:2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15-18,共4页李长虹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表现"(编号:2010sk202)
在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批判"是其阐释自身思想理论和表证逻辑演进理路的基本方式,该批判同一般意义的批判、哲学本性的批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澄清和划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批...
关键词:澄清 划界 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 
批判的现代性和现代性的批判——《论犹太人问题》中解放逻辑延展的真实视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65-67,共3页李长虹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
关键词:批判的现代性 现代性的批判 政治解放 人的解放 
从抽象思辨世界到现实生活世界——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真实意蕴及其现实可行性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10-13,共4页李长虹 
辽宁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L08CKS019)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哲学领域的最伟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哲学变革,使哲学从抽象思辨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世界,此种回归的成功实现,源于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基点立足于"现实的人"及"现实的感性活动"。
关键词:抽象思辨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的人 实践 
从抽象的“类存在物”到“现实的个人”——论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过程中思想变迁的轨迹被引量:1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98-100,共3页李长虹 
吉林省四平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008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认为人是抽象的"类存在物",劳动成为人的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认为人是"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部著作的写作过程,既是马克思揭示人的本...
关键词:人的本质:类存在物:现实的个人 
从个体主体性到类主体性——当代主体性形态转换研究被引量: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54-57,共4页李长虹 
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基金资助项目(DG634)
从个体主体性发展到类主体性,是主体性形态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文章试就此种主体性形态转换的实质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主体形态的变革、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以及发展范式的转换。
关键词:个体主体性 类主体性 主体形态 主客体关系 发展范式 
新型主体性的构建前提和理论内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54-57,共4页李长虹 
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基金资助项目
文章试图在反思意义上重建一种新型主体性,并对其构建前提和理论内涵进行论述,即以处理好自由和责任、生存需要和自然负荷以及实践和素质三种关系为构建前提,构建一种合理节制、全面发展以及个体与类相统一的主体性。
关键词:新型主体性 重建 类主体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