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铭钧

作品数:6被引量:9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因明佛教逻辑汉传因明因明研究逻辑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宗教学研究》《哲学分析》更多>>
所获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汉传因明的“能立”概念被引量:3
《宗教学研究》2016年第4期101-110,共10页汤铭钧 
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2012EZX00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13CZJ012)阶段性成果
在汉传因明中,"能立"被解释为因、同法喻和异法喻这三个命题,或直接等同于三者旨在体现的论证规则"因三相"。这种解释在二论中找不到文献依据,但却可视为陈那最晚期著作《集量论》思想的自然延伸。玄奘未译《集量论》,但《集量论》实际...
关键词:能立 汉传因明 陈那 佛教逻辑 比较逻辑 
同、异品除宗有法的再探讨--答沈海燕《论“除外说”--与郑伟宏教授商榷》被引量: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76-85,共10页汤铭钧 郑伟宏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BZX062);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批准号:2012EZX001);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3CZJ012)系列成果之一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无常的事物,如"瓶"...
关键词:佛教逻辑 陈那 汉传因明 除宗有法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理念、意义与方法——“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85-89,共5页刘震 汤铭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印度佛教因明研究"(12BZX06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陈那早期著作的佛教因明-量论探源"(13CZJ012)阶段性成果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华;梵大乘佛教理性传统研究:兼与欧美学界对话"(2011RWXKYB04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佛教因明-量论探源: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研究"(2012EZX001)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这一课题应以"继往开来"为核心的理念,在创新中继承和总结前人的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因明研究的整体水平,并在国际学界的广大论域中,彰显汉传因明的重要价值和百年中优秀成果的学术地位,向世界展示"中国因明"的新形象...
关键词:因明 学术史 逻辑 
百年中国因明研究的自觉总结与反思——“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概要之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2期70-75,共6页汤铭钧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印度佛教因明研究"(12BZX06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陈那早期著作的佛教因明-量论探源"(13CZJ012)阶段性成果;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华;梵大乘佛教理性传统研究:兼与欧美学界对话"(2011RWXKYB04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佛教因明-量论探源: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研究"(2012EZX001)
唐代玄奘法师随顺印度佛教的瑜伽行派传统,将佛教的逻辑学、知识论和辩论术学说统称为"因明"。时至今日,我们仍应使用"中国因明"来统称主要在中国汉、藏两地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佛教逻辑学-知识论传统。"百年中国因明研究"是指从1896年至...
关键词:因明 学术史 逻辑 玄奘 陈那 
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以《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和《观总相论颂》为中心
《哲学分析》2012年第3期52-63,198,共12页汤铭钧 
复旦大学"985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华;梵大乘佛教理性传统研究:兼与欧美学界对话"(项目编号:2011RWXKYB040)系列成果之一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
关键词: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论佛教逻辑中推论前提的真实性问题被引量:3
《逻辑学研究》2009年第1期90-104,共15页汤铭钧 
教育部逻辑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2006重大项目"佛教逻辑研究"(06JJD72040002)系列成果之一
本文将陈那、法称因明与西方传统的三段论相比较,指出佛教逻辑从推论前提是否为真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基本规则即因三相;西方传统的三段论从形式是否有效的角度来建立推论的一般规则,这反映了佛教逻辑与西方逻辑的根本差异。本文首先指...
关键词:佛教逻辑 三段论 前提真 形式有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