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萍

作品数:8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惠州学院政治法律系更多>>
发文主题: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毛泽东更多>>
发文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惠州学院学报》《探索》《求索》《学理论》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在创新社会管理中促进社会和谐
《学理论》2012年第25期14-15,共2页李志萍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管理需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管理领域的一次创新发展,社会管理的创新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利益的调整。...
关键词:社会管理 创新 社会和谐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第43B期40-41,共2页李志萍 
惠州学院2010年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JG2010029)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党中央在发展战略和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研究思想政治理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关注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理论月刊》2009年第12期27-29,共3页李志萍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民生 科学发展观 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基础和重要目标被引量:1
《探索》2005年第3期32-34,共3页李志萍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个升华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党的执政目的,也是党的执政基础。因此,要充...
关键词:党的建设 和谐社会 小康社会 执政能力 
“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求索》2004年第7期82-83,共2页李志萍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 ,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 ,发扬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密切党群关系、...
关键词:“两个务必” 优良作风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个代表 
坚持“四个创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105-107,共3页李志萍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这是“三个代表”的灵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设 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 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浅议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第6期187-190,共4页李志萍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提出的新理念 ,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只有三个文明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社会才能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文明建设 社会发展 
坚持“三个创新” 实现“三个代表”
《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5-8,共4页李志萍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实践,贵在创新。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这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根本...
关键词:“三个代表” 理论创新 体制创新 科技创新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