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转

作品数:15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吴嘉纪遗民多元文化背景西征扈从诗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绥化学院学报》《文学遗产》《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易代之际遗民存史的新贡献——评《惊隐诗社研究》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136-140,共5页郭小转 
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面临艰难选择,遗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个群体。惊隐诗社以“文化救亡”为宗旨,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周于飞博士的《惊隐诗社研究》让我们对这一诗社有较深入的了解。该著首次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惊隐诗社”的历...
关键词:《惊隐诗社研究》 遗民诗社 惊隐诗社 存史 
城市书写:作为一种视角——《老残游记》中的城市记忆被引量: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78-82,共5页郭小转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典范之作,书中对晚清山东的城市书写,特别是对济南的书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视角。学界对刘鹗及《老残游记》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但这方面的研究相对少见。在小说中,通过老残的耳目见闻,在他穿梭游走于...
关键词:《老残游记》 城市书写 城市文化 
论宋末遗民散文创作特点及对后世遗民文学创作的影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189-191,共3页胡海燕 李海英 郭小转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课题"惊隐诗社散文创作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李海英;项目编号:2015A-199)
宋末遗民散文,较好地体现了易代的风貌和文学特色。他们的散文题材广泛,主题集中突出,主要反映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气节,具有鲜明的遗民特色。本文将通过对宋末遗民群中典型作家的散文进行分析,并总结这一时期遗民散文创作的共...
关键词:宋末 遗民散文 创作特点 影响 
特殊的元代边塞诗及其传承意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112-118,共7页郭小转 
元代边塞诗和之前历代边塞诗相比,自有它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内容、情感上的变化,还是继承与发展两方面的时代特色,元代边塞诗都展示了它独有的魅力。若将其放进整个边塞诗发展史中,它的特殊性更加鲜明。它拥有身份特殊的诗人群体,也有...
关键词:元代边塞诗 特色 诗歌史 
吴嘉纪与东淘遗民诗群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83-88,共6页郭小转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
关键词:吴嘉纪 东淘遗民诗群 诗酒唱和 
《左传》弑君现象之文化根源考论
《文教资料》2011年第17期65-66,共2页郭小转 钱文霞 
《左传》中有不少弑君现象的记载,作者在分析这些现象后发现,春秋时代的"弑君"现象有更深的文化根源: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经济进步引起了政治上的权力之争;礼崩乐坏与春秋礼制文化的变化;历史偶然事件中所透露出来的政治利益的驱使和...
关键词:《左传》 弑君现象 文化根源 
从《三戒》等寓言看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被引量:1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57-62,共6页郭小转 
柳宗元"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历来被学人看重,从诗词文赋各个方面来研究,但很少有从寓言角度研究的。而寓言这一文体也是到了柳宗元这里才真正成熟,从寓言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东西,首先,寓言本身是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的最好体现。其...
关键词:《三戒》 文以明道 寓言 
吴嘉纪诗歌研究述评被引量:1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47-50,共4页周廷新 郭小转 
吴嘉纪是清初明遗民界出现的名人,他作为清初典型的明遗民诗人,其人其诗都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但目前对他的研究还很有限。从他生活的年代到他逝去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对吴嘉纪诗歌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概述,将目前学界...
关键词:吴嘉纪 诗歌 研究 遗民 
重论元散曲中的隐逸情结——从民族文化交融角度说开去被引量:2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81-86,共6页郭小转 
隐逸情结历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永恒话题,在其他朝代出现的隐逸多因官场黑暗和民族压迫,而在元散曲中大量出现的隐逸题材却不然。如果说汉族文人是因异族入侵或民族压迫等原因选择归隐,那么诸多蒙古族高官也向往山林又该如何解释呢?另外...
关键词:隐逸情结 民族文化交融 宗教影响 政治开放 
从蒙古族习俗及文化心理看元杂剧大团圆结局被引量:3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34-137,共4页郭小转 胡海燕 
在元杂剧中,无论什么题材,最后以圆满结局的占了绝大多数。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分析中,大部分学者是从传统观念入手,或者说多从汉族视角来分析的。本文拟从蒙古族的习俗和心理来研究、解读这一现象,希望能有不同的发现。
关键词:元杂剧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心态 大团圆结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