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真敏

作品数:9被引量:87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省中医骨伤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鳖甲煎丸高脂血症糖尿病抗肝纤维化作用肝纤维化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发文期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肝脏》更多>>
所获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中医整体观对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研究的启示(英文)被引量:2
《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第15期197-199,共3页姚立 姚真敏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004Y002)~~
目的: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探索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在发病机制上的相关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5-01/2004-12关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病机制的文章,检索词“hypertension,diabetes,hy-perlipemia,pathogenesis...
关键词:高脂血症 中医整体观 糖尿病 原发性高血压 发展研究 hypertension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中医病因病机 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Medline 非随机对照试验 高血压病 对照试验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 纳入标准 计算机检索 全文数据库 
葶苓合剂止咳平喘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44-46,共3页周岳君 姚真敏 梁志敏 张俊杰 
浙江中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课题编号 :98- 5
目的 观察葶苓合剂在止咳、平喘、祛痰作用方面的疗效。方法 运用枸椽酸喷雾法、药物引喘法、豚鼠气管片法和气管段酚红法对葶苓合剂在止咳、平喘、祛痰作用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葶苓合剂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咳嗽的作用 ,具有一...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葶苓合剂 实验研究 止咳 平喘 祛痰 
中药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9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年第3期136-138,共3页赵治友 姚真敏 钟庆平 朱飞燕 吴彩珍 吕圭源 汪国运 
目的:研究中药鳖甲煎丸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用肝穿或RIA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及层粘蛋白(LN)等,筛选出肝纤维化指标明显异常的慢性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鳖甲煎丸组及对照组各40例,...
关键词:鳖甲煎丸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透明质酸 Ⅲ型前胶原 层粘蛋白 胶原纤维 中医药疗法 
古方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9
《肝脏》2001年第2期105-106,共2页赵治友 钟庆平 朱飞燕 吴彩珍 姚真敏 吕圭源 
关键词:肝纤维化 中医药治疗 鳖甲煎丸 古方 
鳖甲煎丸的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被引量:7
《中医药研究》1998年第4期58-59,共2页赵治友 姚真敏 
鳖甲煎丸的研究概况及临床应用浙江省杭州市117医院(310013)赵治友浙江中医学院(310009)姚真敏经方鳖甲煎丸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原用于治疗“疒征瘕”、“疟母”病证,随着对该古方研究的不断加深,其临床应用范围...
关键词:鳖甲煎丸 研究概况 临床应用 
薏仁丹参合剂防治肠粘连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被引量:6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第1期3-5,共3页张俊杰 姚真敏 熊耀康 博永清 
目的:为了验证薏仁丹参合剂防治肠粘连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肠粘连患者采用薏仁丹参合剂治疗,观察该方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薏仁丹参合剂对肠粘连家兔的粘连发生率、粘连程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结果:治愈21例...
关键词:薏仁丹参合剂 肠粘连 中医药疗法 腹部手术 
鳖甲煎丸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9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45-46,共2页姚真敏 吕圭源 赵治友 
浙江省中医管理局资助!95041
观察了鳖甲煎丸对实验性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应用四氯化碳造模后选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透明质酸(HA)、血清白蛋白(A)及组织学变化作为测定指标并与秋水仙碱作比较,进行实验。实验结果:①2个剂量的鳖甲煎丸组ALT活性及HA...
关键词:鳖甲煎丸 肝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薏仁丹参合剂预防肠粘连的动物实验被引量:3
《现代应用药学》1996年第4期10-11,共2页姚真敏 熊耀康 张俊杰 吕圭源 徐秀琴 
薏仁丹参合剂预防肠粘连的动物实验姚真敏,熊耀康,张俊杰,吕圭源,徐秀琴(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9999)肠粘连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也是引起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薏仁丹参合剂具有舒筋活血、理气止痛、松解粘连之功...
关键词:薏仁 丹参 合剂 肠粘连 药理学 预防 
“有”、“无”相合——仲景辨证论治又一特色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38-39,共2页李慧 姚真敏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东汉名医张仲景,丰富了先贤理论,提倡'有'、'无'相合。所谓'有',即着眼于病人已有的病证或应有,已有的症状和体征;所谓'无',即着眼于病人还无但有可能转变而来的病证或应无、未有的症状...
关键词:辨证论治 张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