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莉

作品数:10被引量:1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韶关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清代明清以来闽粤赣边栽培木材业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农业考古》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代西江下游粮食作物栽培初探
《农业考古》2015年第6期58-61,共4页罗莉 
韶关学院2011年度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1〕38-8)
清代西江下游地区的粮食作物栽培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发展。稻是适宜岭南地区的古老粮食作物,至清代,其品种大为增多,栽培技术也颇有进步。粟、麦类作物多产于北方,由于本区山地丘陵的广泛开辟,得到较大推广。同时,原产于美洲的番...
关键词:清代 西江下游 粮食作物 栽培 
清代西江下游植树护林初探被引量: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24-27,共4页罗莉 
韶关学院2011年度校级课题([2011]38-8)阶段性成果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是山地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的核心。清代西江下游地区人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因此本区颇为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林木。在植树造林方面,诸如观赏林、行道树、防护林的栽植,所在多有。在森林保护方面...
关键词:清代 西江下游 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 
清代西江下游经济作物栽培初探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15年第4期176-181,共6页罗莉 
韶关学院2011年度校级课题(项目编号:〔2011〕38-8)
西江下游地区位于粤西山区,是联通广东和广西的重要区域。清代,本区经济作物的栽培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日益增多,栽培技术颇有进步,商品性农业快速发展。在清代前期,本区商品性农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仅...
关键词:清代 西江下游 经济作物 栽培 
近年来徽州木材业研究综述
《农业考古》2014年第3期241-247,共7页罗莉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以来徽州木材业研究(1368-1949)"(项目编号:12YJC770040)
徽州是典型的山区,茶、木是徽州本土两大支柱性产业。徽州木材业研究约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十代,徽州大量的民间文献流入北京、合肥、南京等地,徽州木材、木商和山场问题的研究得以重视。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关于徽州木材业...
关键词:徽州 木材业研究 综述 
清代西江下游生态环境问题述略被引量:2
《学术论坛》2014年第1期143-147,共5页罗莉 
清中叶以降,西江下游地区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所需大量增加。加之番薯、玉米、花生、烟草、山禾等旱地作物的种植向山地深处挺进,使此区的地表植被迅速减少。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崩岗,自然灾害也迅速增加,农业生态急剧恶化。
关键词:清代 西江下游 生态环境问题 
徽州社会环境对徽州木材业的推动
《农业考古》2013年第4期224-227,共4页罗莉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以来徽州木材业研究"(项目编号:12YJC770040)
徽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徽州木材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那么,徽州的社会环境与徽州木材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认为,徽州人重视山林商品生产,积极发展山林商品贸易;宗族组织和族人高度重视山林的培护、管理和木材贸易;徽州发达的文化教...
关键词:徽州 社会环境 木材业 
清代西江下游经济开发对森林变迁的影响被引量: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罗莉 
清代时期,西江下游地区人口激增,农业垦殖向山地深入。随着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所需的林、果产品日益增加,人们或直接采伐天然林木,或清除原有的天然林来兴造经济林。同时,这一地区的柴炭、造纸和菌类等农村副业亦得到较大发展。这些经济...
关键词:清代 西江下游 经济开发 森林变迁 
明清以来闽粤赣边乡村的自然灾害与社会救治
《农业考古》2009年第4期297-305,共9页王福昌 罗莉 
关键词:自然灾害研究 闽粤赣 清前期 明后期 民国时期 平远县 明清 明前期 十三年 频率 
清代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建设被引量:1
《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178-180,共3页罗莉 王福昌 
关键词:水利建设 下游地区 西江 清代 广东三水 肇庆市 云浮市 广东省 
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租佃制度的激变及其生态根源被引量:5
《农业考古》2009年第1期74-79,94,共7页王福昌 罗莉 
关键词:生态关系 明清 激变 经济关系 人与自然 私有制 学术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