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东辉

作品数:137被引量:13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周易》伦理道德德福墨子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道德实践的主体、客体与对象——以中国传统忠德为例
《武陵学刊》2025年第2期11-18,共8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19FZXB026)。
伦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明晰何为主体、何为客体、何为对象,并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伦理学要搞清楚的基本问题。在当前伦理学界,存在着将道德实践的客体与对象相混淆的认识误区。为了更好地辨析这一问题,以中国传统忠...
关键词:道德实践主体 道德实践客体 道德实践对象 传统忠德 
“五代无忠臣”辨——五代时期政治生态和忠德状况考论
《武陵学刊》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19FZXB026)。
“五代无忠臣”是宋代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对五代十国时期忠德状况作出的基本判断(原文为“五代无全臣”)。这种忠德状况是由五代十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生态决定的。由于改朝换代过于频繁,忠贞不二的“全臣”非常稀缺...
关键词:政治伦理 五代十国 忠德 伦理认同 
“仓颉造字”传说的多重意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武陵学刊》2024年第4期1-8,共8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19FZXB026)。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载体,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字史,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也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多重意蕴。尽管由于历史久远,有关“仓颉造字”的事迹多流于传说,但透过这些传说表象不难发现,“仓颉造字”传说...
关键词:“仓颉造字”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认同 
《周易》与传统忠德
《学术界》2024年第4期114-124,共11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范畴中,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德目。考诸《周易》经传,其中已蕴含丰富的忠德意蕴。从忠德的理论依据看,“忠自中出”,且主要表现为在下者对在上者的忠,《周易》的天道尚中思想和天地尊卑观念为传统忠德提供了强有力的...
关键词:《周易》 伦理 忠德 
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乱世忠德观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8-16,共9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ZXB026)。
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家训著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将忠作为修身齐家的重要内容。面对南北对峙、东西冲突、政权频繁易主的离乱之世,《颜氏家训》的忠德观包含了政治上的忠君思想和社会交往中的忠信、忠诚、忠义、忠恕等内涵,其核心...
关键词:颜之推 《颜氏家训》 忠德观 南北朝 
冼夫人的忠廉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5-12,共8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ZXB026)。
作为中国古代百越地区的著名的少数民族领袖,冼夫人的历史贡献主要在于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冼夫人身上,不仅表现出增进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大一统局面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她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打击腐败,大...
关键词:冼夫人 忠德 廉德 中华民族共同体 当代价值 
“90后”女性的东北记忆与文学观照——以黑龙江籍青年女作家杨知寒为例被引量:1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125-133,共9页桑东辉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2ZWB26)。
杨知寒被称为继“铁西三剑客”之后的“东北文艺复兴”的接力书写者和“新东北作家群”中的领军人物。作为生长于齐齐哈尔市的“90后”女作家,杨知寒用精到的笔触、冷峻的叙事,以“子一代”的视角和女性的细腻观察,再现了世纪之交以来...
关键词:杨知寒 新东北作家群 女性视域 
两晋时期的君臣关系与忠君道德——兼论忠孝两难时的道德选择
《河南社会科学》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19FZXB026)。
司马氏的两晋(西晋、东晋)经历了统一、战乱、分裂、偏安、篡夺,在整个155年的历史中,君臣关系虽然始终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君主除开国的晋武帝相对有为外,多是暗弱君主,特别是偏安江南的东晋更是仰仗王谢等随迁的中原士族和江东原有的士...
关键词:政治伦理 两晋 君臣关系 忠君道德 
从无明到光明——《人世间》中的视障隐喻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18-22,共5页桑东辉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塑造了郑光明这样一个盲人形象。作为郑娟的弟弟,郑光明与郑娟一样都是好心的妈妈捡回来的弃婴。但更为不幸的是,郑光明生下来就是个盲童。《人世间》塑造这样一个视障者的形象,并使之贯穿全书的始终,使郑光明由一...
关键词:《人世间》 无明 光明 视障隐喻 
春秋时期与忠的道德内涵的定型——中国传统忠德溯源之三被引量:1
《武陵学刊》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桑东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20&ZD03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19FZXB026)。
经历了原始氏族社会和夏、商、西周的发展,忠由一种道德意识发展为一种道德观念,并在春秋时期完成了道德化的进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践行主客体及对象明晰的道德规范,实现了传统忠德基本内涵的定型。春秋时期,忠德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
关键词:忠德溯源 忠德内涵 春秋时期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