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强

作品数:23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商洛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明清时期明清移民文化传承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史志学刊》《商洛学院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7-9,共3页王贝贝 杨增强 王晓霞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ND0114);商洛学院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协同创新研究基地课题“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JDJ2107)。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引领思想和传承文化的价值。将“互联网+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在时空上拉近与现实距离,在内涵上增加普适性和延展性,在形式上凸显立体性。...
关键词:互联网 红色文化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武装力量的政治品质---以鄂豫皖省委、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为例
《商洛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1-11,共11页杨增强 赵彦风 
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16SKY-FWDF011)。
武装力量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武装力量的政党的政治品质是决定武装力量政治生命的根本。政党的各级组织对待中央的政治态度---政治品质---是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尚处于成长时期,党的政治品质的历练...
关键词:土地革命 人民武装 政治品质 鄂豫皖 鄂豫陕 红二十五军 
明清时期商於古道修治研究——以地方志记载为主的考察被引量:3
《史志学刊》2016年第3期24-27,共4页杨增强 李雪峰 
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商於古道"的形成与发展>(项目编号:13SKY-FWDF021)
考古资料及地方志所载内容表明:明清时期出于巨额商税的刺激,国家对古道全线难以通行的路段整修栈碥、架桥造船及后期维护,并在古道沿线设铺,便于商旅往来,使商於古道通行条件大为改善。
关键词:商於古道 商税    
商山四皓隐居与出山事迹述论被引量:5
《商洛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25-32,共8页杨增强 
商洛学院科研项目(13SKY-FWDF019)
商山四皓于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在太子刘盈位危时挺身而出,使刘盈免于被废的危险。他们之所以隐居,与秦始皇、与刘邦对儒士的轻侮有直接关系。而其之所以出山保太子,体现了他们作为有正义感、有担当精神的儒士的价值追求。他们的隐居、...
关键词:商山 四皓 儒士 隐逸 文化 
明清陕西商洛成为移民聚居区的原因探析被引量:1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59-62,共4页王秀绒 杨增强 李雪峰 许博 
201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民聚居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研究--以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为例"(项目编号:11J048)
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是一个移民聚居区,移民聚居区的形成既与移民迁出地的政策、社会、政治、自然等因素的"推力"有关,也与商洛区域内气候、交通、人文、政策等因素的"拉力"有关,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政府的移民奖励政策则推动了这...
关键词:明清 商洛 移民 原因 
明清商洛移民的构成及其对商洛社会的影响被引量:3
《农业考古》2013年第3期26-32,共7页王秀绒 杨增强 李雪峰 许博 
201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民聚居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研究--以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为例"(项目编号:11J048)
明清时期有几批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商洛,使商洛成为移民聚居区。移民聚居区的形成给商洛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分布、经济开发、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分析其影响对商洛正在进行的移民搬迁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明清 商洛 移民 影响 
移民的宗族情结与地方社会权力的契合——以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为例
《农业考古》2013年第1期155-160,共6页李雪峰 杨增强 王秀绒 许博 
201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民聚居区乡村社会与国家关系研究--以明清时期的陕西商洛为例"(项目编号:11J048)
明清时期,在政府强制、引导及自发形势下,以湖广为主体的大量移民涌入商洛,他们往往以家族为本位,以族长为领袖聚族而居。政府允许他们垦荒或购买土著人的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且将他们编入当地户籍。还利用移民的宗族情结,授予族长以...
关键词:移民 宗族情结 农村社会 明清 陕西商洛 
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以文化碰撞和文明冲突的视角观察
《商洛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10-15,共6页杨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的产生,有其文化的本质因素,即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包容、改造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以及民族特色。通过第一次碰撞即儒学与佛教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文化碰撞 文化冲突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问题
《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41-46,共6页杨增强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2010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0G03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可传之灵魂。它是社会群体在相对固定的生活空间中、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在相对一致的精神追求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人群标识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非物质文化具有依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源 功用 特征 机制 
论俄国远东政策对清政府“以夷制夷”外交的影响
《西伯利亚研究》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王宗运 杨增强 
商洛学院基金资助项目(08sky026)
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了解的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一系列抵御西方列强的外交策略,其中被清政府最为看重的就是"以夷制夷",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得到最全面的实践。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一外交策略不仅没有达到...
关键词:俄国 远东政策 以夷制夷 清政府 外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