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庆梅

作品数:32被引量:5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唐末诗人诗歌创作田沁鑫文艺意象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文艺争鸣》《西湖》《中国文艺评论》《戏剧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再造社会主义英雄
《文化纵横》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陶庆梅 
《山花烂漫时》在艺术上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回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当然,它是带着时代特点的“回归”,更准确地说——它在当下时代的基础上,重新再造了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传统 情节剧 再造 时代特点 模式化创作 
新主流文艺的新情感与新叙事——以电影《战狼Ⅱ》《流浪地球》为例
《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5期76-85,127,共11页陶庆梅 
本文以近年来两部重要的电影作品《战狼Ⅱ》《流浪地球》为例,来说明新主流文艺如何传达出与当代观众有着强烈共鸣的新的主流价值观。本文指出,新主流文艺最为独特之处,是创作者不断在影视等大众文化作品中,以新的叙事方式去表达属于当...
关键词:新主流文艺 现实主义 情感结构 
生活流:《县委大院》的叙事方式与艺术风格
《艺术评论》2023年第10期39-47,共9页陶庆梅 
电视剧《县委大院》在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方向上采用了生活流的叙事方式。以这种叙事方式为方法,《县委大院》将基层干部置于县委大院这样一个流动的场域中,置于琐碎多面的工作实践与复杂利益的纠葛里,塑造了基层干部的人物群像。与这...
关键词:生活流 《县委大院》 现实主义风格 干部形象 
史观重建:从“主旋律”到“新主流”被引量:9
《文化纵横》2022年第3期88-96,共9页陶庆梅 
2021年以来,《觉醒年代》《山海情》《大江大河》《功勋》《长津湖》等一系列文艺影视作品,在大众文化中脱颖而出,在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中,引发了自下而上的高度关注。文化界对于这类作品的讨论,多是置于“主旋律”“红色题材”“主题...
关键词:新主流文艺 主旋律 历史观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话剧民族化”
《南方文坛》2021年第4期23-27,共5页陶庆梅 
20世纪30年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提出了"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从某些意义上来说,百年来的中国戏剧一直在这个方向上艰难行走,至今,话剧民族化与旧剧(戏曲)的现代化,也仍然是我们的时代课题。从百年...
关键词:话剧民族化 西方现代戏剧 中国传统戏曲 吸取营养 旧剧 现代话剧 戏剧学科 新世纪 
创造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新路线——赖声川戏剧述评被引量:3
《南方文坛》2020年第6期179-182,共4页陶庆梅 
赖声川的戏剧是当代中国戏剧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赖声川的创作生涯源自台湾。1980年代,赖声川以《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等作品在台湾开创了华语现代剧场的新形态。1999年,赖声川与北京人艺等戏剧团体的演员合作,以《红色...
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 戏剧创作 《暗恋桃花源》 北京人艺 赖声川 新形态 相声 
当代青年的新个人主义——从《哪吒之魔童降世》谈起被引量:10
《文化纵横》2019年第6期25-32,共8页陶庆梅 
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绝对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它首先挤下《复联4》,成功让中国制作、体制外投资的电影作品完美占据中国电影票房前三甲。很快,这部动画电影又以接近50亿的票房,替代了2019年初刚刚掀起科幻热...
关键词:国漫崛起 个人主义 共同体 
向《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问“人民立场”——“重读红色经典”之三
《博览群书》2019年第12期14-17,共4页陶庆梅 
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发表于1980年第一期《收获》。小说以三年自然灾害中因为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而导致的农村饥荒为背景,塑造了田振山、李铜钟、朱老庆这些基层共产党员,在面对罕见旱灾带来的饥荒面前,在面对党内官...
关键词:官僚主义作风 《文艺报》 《收获》 三年自然灾害 李铜钟 红色经典 基层共产党员 饥荒 
被低估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重读红色经典”之一
《博览群书》2019年第10期4-10,共7页陶庆梅 
《在和平的日子里》是1957年起杜鹏程开始作的一个中篇小说。虽然从规模上看,《在和平的日子里》只是一个中篇,没有《保卫延安》那样宏大的规模与磅礴的气势,但《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样一部以社会主义建设为背景的小说,呈现出的是杜鹏程...
关键词:《在和平的日子里》 红色经典 社会主义理想 《保卫延安》 社会主义建设 重读 中篇小说 杜鹏程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无病——李陀《无名指》中人物与生活场景
《新文学评论》2019年第2期93-98,共6页陶庆梅 
李陀的长篇小说《无名指》不算长,不到20万字的篇幅。但就在这20万字里,李陀却构造出了20多位很有特点的人物。这些人物,松散地点缀在主人公心理医生杨博奇的某个夏天的日常生活里。他们中的有些人会在某个时空中碰撞,有些人就应该是老...
关键词:知识分子 《无名指》 中产阶级 生活场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