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明

作品数:7被引量:22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西辽河流域人地系统全新世以来全新世土壤质量变化更多>>
发文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发文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理研究》《自然灾害学报》《科学通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西辽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生态背景分析被引量:22
《第四纪研究》2003年第3期291-298,T006,共9页李宜垠 崔海亭 胡金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批准号 :4 9831 0 0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 :4 0 2 71 1 0 5 )资助
基于孢粉、炭屑显微结构、古土壤遥感资料 ,并结合西辽河流域文化景观的时空格局 ,探讨了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机制。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变化有两个适宜期和两个欠适宜期 ,与此相适应 ,文化景观则表现为农业文化的 3次兴盛 :上古农业...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 古代文明 生态背景 人地关系 环境变化 人类生态足迹 
利用炭屑显微结构复原青铜时代的植被被引量:33
《科学通报》2002年第19期1504-1507,T002,共5页崔海亭 李宜垠 胡金明 腰希申 李旸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9831008)资助.
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结构,对赤峰地区两处青铜时代遗址中的炭屑进行鉴定.经鉴定,两处炭屑标本均属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该种具有较强的气候指示意义.参照孢粉组合中出现的植物种(属)及其现代种(属)的生态气候指标和群落...
关键词:炭屑 显微结构 植被复原 青铜时代 蒙古栎 植物鉴定 孢粉分析 古生态学 古植被 
西辽河流域历史早期的文化景观格局被引量:24
《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723-732,T004,共11页胡金明 崔海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498310 0 8)
考古发现表明 ,西辽河流域自历史早期以来 ,先后演绎了多期文化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考古调查资料 ,在典型考古遗址、教来河流域、敖汉旗三个空间尺度上建立了本区历史早期文化景观的DEM模型 ,分析了赤峰全境历史早...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 历史早期 人文化景观格局 DEM模型 水平变迁 人地系统 垂向变迁 
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人地系统演变历史的重建被引量:46
《地理科学》2002年第5期535-542,共8页胡金明 崔海亭 李宜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 4 98310 0 8)。
古研究表明 ,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全新世以来先后演绎了多期古文化 ,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利用野外考古材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 ,系统地梳理了本区文化景观的演变历史 ;利用土壤剖面、古土壤年代数据、文化遗址中的碳...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 全新世 人地系统 考古 中国古代文明 文化景观 
中国泥炭资源蕴藏的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1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144-146,共3页胡金明 
在“中国泥炭资源报告附表”基础上 ,通过修正和重新统计预测的泥炭资源量 ,分析了中国泥炭资源在省际、不同地貌类型之间和不同气候带之间的蕴藏差异 .省际泥炭蕴藏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对不同地貌类型而言 ,一级地势阶梯泥炭蕴藏量丰...
关键词:泥炭蕴藏 空间格局 积累强度 地势阶梯 中国 
中国沙尘暴时空特征及人类活动对其发展趋势的影响被引量:53
《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第4期49-56,共8页胡金明 崔海亭 唐志尧 
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沙尘暴天气的发展趋势。在分析沙暴天气发生机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我国沙尘暴天气发展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沙尘暴 时空特征 发展趋势 人类活动 风沙流 
三江平原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被引量:58
《地理科学》1999年第5期417-421,共5页胡金明 刘兴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土壤质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是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动态变化的最敏感的指标。建立土壤质量变化评价模式,计算三江平原地区主要耕作土壤表层土( 耕作层) 的土壤质量矩阵,利用主要耕作土壤表层土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变化来定量...
关键词:三江平原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