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熊

作品数:12被引量:2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杜甫历史生成存续话语自信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孔子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丝路视野》《中国韵文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杜甫应为“宋型文化”第一人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94-101,共8页陈梦熊 
唐宋社会相交之际存在着思想、文化、政治诸领域的深层次变革,以"外儒内释(道)"的二元价值观为主要特征的"唐型文化"朝着儒学治身修心并重的一元价值观迈进。杜甫的人格特征及杜诗中闪耀的淳儒风范,使其成为"唐型文化"结构体系中的另类...
关键词:杜甫 宋型文化 一元价值观 
究竟是“失语”还是“得语”——兼论“失语症”的解决之道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119-124,共6页陈梦熊 
在中国现代文论建设中,"失语"现象时有发生,却不是主体;更为主流的是中西文论在遵循精神契合性、民族性、传统性基础上的"得语"。在20世纪的杜甫研究中,"人民性""现实主义""民胞物与"等概念的提出,显示出中国文论强大的生命力,是"得语"...
关键词:失语症 得语 契合性 民族性 传统性 现代性体验 
从“正气”到“正能量”——中国文论话语关键词举偶被引量:12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142-147,共6页陈梦熊 
中国文论话语的现代形态需要借鉴传统文论的话语资源,并紧密结合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才具有生命力。"正能量"被引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仅是译介者的巧思,却无法言说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正气"理论内涵的多重性是导致文学研究者大量使用...
关键词:正气 正能量 中国文论 话语存续 理论自信 
俗文学传统与早期中国电影本土化发展被引量:1
《新世纪剧坛》2016年第2期47-50,共4页陈梦熊 
随着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我们看到中国本土电影的创造力和综合实力正在不断提升,也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电影必须走本土化发展的道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受众,长期以来都倾向于将中国电影与西方欧美电影作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影 本土化发展 通俗文化 文学传统 早期 好莱坞电影 电影票房 综合实力 
儒家正统观的现代反思被引量:3
《孔子研究》2016年第2期24-32,共9页陈梦熊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代经学与中国文论"(项目编号:13CZW009)的阶段性成果
儒家正统观缘于史家撰史时纪年断限的要求,孕育出"正闰"之辨的正统学说。其文化渊源则可上溯至中原诸夏的文化优越感,以及汉民族以本民族为中心构筑的文化共同体。它以"民族正统"、"政治正统"和"文化正统"的形式得到体现,并在正统学说...
关键词:儒家 正统观 现代反思 民族认同 汉文化圈 
从杜诗研究谈强制阐释被引量: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124-128,共5页陈梦熊 
张江先生提出"强制阐释"的观点并非单纯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存在,也表现在借鉴西方文论研究成果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不仅背离了文本的历史语境,也削弱了文本的文化意义。杜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关键词:杜诗研究 杜诗学 强制阐释 文论研究 诗学研究 
“杜甫不赋海棠”的传播机制研究被引量:2
《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1期18-21,共4页陈梦熊 
"杜甫不赋海棠"是杜诗学的传统命题,它经由薛能、郑谷发端,在宋代士大夫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成为推动杜诗传播和深化杜诗学形成的推动因素。宋人将颇具争议"杜甫不赋海棠"设置为争议话题,使其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命题;在各种尝试下隐藏...
关键词:杜甫 海棠 议题设置 补亡 
杨亿《汉武》唱和组诗新探
《殷都学刊》2016年第1期69-73,共5页陈梦熊 
杨亿等人所作《汉武》唱和诗是针对真宗朝"西祀"、"东封"和"祥瑞"频降的现实政治有感而发,绝非单纯意义的"以学问为诗"。传统认识中对杨亿及其"西昆派"的认识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有必要加以厘清。以真宗封禅泰山的真实动机、真宗皇帝与...
关键词:杨亿 《汉武》唱和组诗 讽喻 
《人间词话》是中国的吗?——兼论“《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来的困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118-122,共5页陈梦熊 牛勇军 
罗钢教授的"《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对学术界广泛认可的"中国古代意境说"提出质疑,认为王国维"境界"是德国古典美学的横向移植,与中国古代美学无涉。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同时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逻辑缺陷。"《人间词话》学案研究"带给我...
关键词:人间词话 王国维 《人间词话》学案研究 
中国文学“江南意象”的文化阐释——兼论“江南认同”的历史生成
《丝路视野》2015年第1期88-93,共6页陈梦熊 
士族阶层为中国文化所独有,其精神焦虑的根源在于士族阶层试图在参与建构“意义系统”的同时保持自我的独立意识。在中原文明不断南移的历史演进中,他们最终找寻到了“江南意象”作为消解其精神焦虑的手段。但士族阶层精神焦虑不可逆...
关键词:士族阶层 精神焦虑 江南意象 江南认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