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

作品数:36被引量:9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他者人类学族性地理文明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研究》《民族学刊》《中外企业家》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芝加哥结构人类学的夏尔巴研究:一个学术史的梳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陈波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东部的亲属制度与明清时期多民族交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2JJD850004。
1960年代之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出象征—结构人类学和历史—结构人类学等,其中的一脉研究喜马拉雅南坡的夏尔巴人,主要是担纲者鲍罗帛和敖谢丽等人,分别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关键词:芝加哥结构人类学派 夏尔巴 精神分析 象征—结构 历史—结构 
房屋的谱系——对扎坝社会组织的人类学研究被引量:4
《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3期193-218,246,共27页陈波 
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新时期汉藏交流现状及特点研究(改革开放至今)》(项目号:17JJD850001)的阶段性成果;“四川大学一流学科区域历史与边疆学学科群”计划的资助.
长期的实地研究已证明扎坝不存在氏族组织,因此无法用原始社会理论进行解释。本研究转向列维-斯特劳斯的家产亲属制理论,把扎坝的基本社会单位界定为内含政治-经济功能的家屋,进而在对谱系的梳理和对家屋继嗣案例的分析中,辨认出他们深...
关键词:家屋 血缘亲属体 家屋亲属体 一女生育制度 房屋谱系 
何为“中国”——从西方对China的概念建构谈起被引量:2
《文化纵横》2018年第3期76-87,共12页陈波 
何为"中国",是人文社科研究的经典议题。自中西文化交流之始,在欧洲人的学术脉络中,"中国"持续遭到客体化、对象化和物化,不论是契丹、China,还是日本人所称的"支那",都试图将"中国"纳入以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体现出一种欧洲-西方的中...
关键词:“中国” 西方 中西文化交流 概念 人文社科研究 自我表达能力 中国文明 世界体系 
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华帝国”的进程:以内外路径的交互影响为重点被引量:4
《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5期183-192,共10页陈波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SS015)“16至19世纪欧洲塑造的‘中国’形象研究”
16世纪初,欧洲学界触及中国的两个维度,一是庞大的朝贡体系,二是政体之规模;他们尝试用欧洲的帝国观来识别中国。门多萨首次将二者合并考虑,认定中国在黄帝时即为帝国,对专事书写中国的作者和非专事者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他们在世界性比...
关键词:中华帝国 朝贡体系 中国 欧洲 世界性比较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被引量:16
《学术月刊》2017年第4期145-166,共22页陈波 
"中国本部"是后世对西班牙文la propia China、拉丁文Sinae Propriae和英文China proper等的中文翻译。它们于16至18世纪在欧洲起源并逐步得以塑造、成型,其土壤是欧洲的血亲专属观和族性地理观,以族性本部国度和族性国度"自身"为概念...
关键词:血亲专属 族性地理 中国本部 减域型 增域型 
以藏文明为中心看中国
《文化纵横》2016年第5期112-119,共8页陈波 
近一个世纪以来,"分裂--反分裂"的议题持续困扰着历届中国政府,围绕"中国"的概念界定,内地与边疆形成各自不同的认知,对中国的边疆治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藉由讨论藏文明对"中国"的建构,展示了藏人对天下、中国的"另类"书写,...
关键词:中国 文明 观念体系 藏族 
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被引量:10
《学术月刊》2016年第7期157-173,共17页陈波 
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1585年欧洲文献中出现族性地理概念China proper(中国本部);因华夷秩序观的影响,江户时代日语文献中一直没有族性地理思想;同期日文中称呼中国时"支那"的用法增多,且意义逐渐转变,至明治维新,受西方文献的影响,始有支那本部等译法,日本...
关键词:支那本部 族性地理分类体系 华夷秩序 代表性 中国观 
欧洲游记与历史文献中的康区南部:族群与社会边陲掠影
《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1-7,共7页威穆·范·斯本根 陈波(译) 彭文斌 
清末在藏地边缘的康区南部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当地文化、政治与生态失去平衡,战乱、匪患与当地政治机构的解体是康南边地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成因。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取向,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献中传教士和旅行探险家对康区...
关键词:清末 欧洲文献 康藏研究 
何谓中国:藏学家柔克义的探索被引量:1
《藏学学刊》2015年第1期240-255,319,共17页陈波 
教育部2012年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藏学人类学研究”(12YJA850002)的资助
柔克义既曾是美国政府的外交官,又是学者,研究过西方所谓的汉学和藏学,对学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尽管后世中外学界在不同的时代对他的多重身份有不同的解读,但到目前为止,所有对柔克义的研究都没能把握他整个学术研究的内在理路。本文认为...
对第四届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观察
《藏学学刊》2014年第1期228-234,244,共8页陈波 
本文报道2014年8月在拉萨召开的第四届西藏发展论坛的情况,概略地记述论坛的进程,并基于参与论坛的体会,对其重要性提出若干观察,包括中外与会者看待西藏发展的不同视角、不同主权观和人权观的对话、相关议题具备世界性视野与贡献、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