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作品数:5被引量:8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伊犁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移动互联网新媒介环境终端设备受众视频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青年记者》《青春岁月》《青年文学家》《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困境及创新策略被引量:8
《青年记者》2019年第26期21-22,共2页王真真 时曙晖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变革了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社交模式。在传统的“图片+文字”的社交模式基础上,通过拍摄移动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交流成为当前媒介环境下受众进行媒介社交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创新策略 视频 新媒介环境 移动互联网 终端设备 社交 受众 
记忆、反思、回归——扎西达娃作品中的宗教精神研究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年第12期59-60,共2页王真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RWY201603
藏文化中的宗教精神是扎西达娃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宗教精神的思考亦可看作是扎西达娃作品的精神内核,这不仅与扎西达娃的藏族身份有关,更是他在文学创作中对宗教精神的自觉选择。作家借助对宗教精神的书写来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宗教精神 现代文明 反思 回归 
消解诗意的那一蓬温热——张爱玲对《倾城之恋》的世俗成全
《青春岁月》2017年第7期4-5,共2页王真真 时曙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笔下为数不多的“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张爱玲给男女主人公留下了一个稍显积极的结局,因而也使得这部作品有了一丝属于人间的温热气息。而这温热,并非是张爱玲给予作品中人物的廉价同情,相反,这...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世俗认同 悲悯 
无意着沧桑,正是人间味——重读《大淖记事》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年第3期112-113,共2页王真真 时曙晖 
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在歌颂"风情美"和"人性美"之余,其意更着重要表现出一种于生活悲苦之中而生出来的坚强、达观的生活态度。在作品中,汪曾祺描绘出的理想世界不是没有悲苦与艰辛,只是在他的笔下,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被作品中营造出...
关键词:汪曾祺 《大淖记事》 悲苦 生活 
不成泥也不作尘——从《花凋》看张爱玲的悲观主义
《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6Z期41-41,共1页王真真 
张爱玲作为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擅于在作品中写人物的各种悲剧。她在作品中通过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的残酷、自私、冷漠、无情的讥讽与不屑,把她的悲观主义表现的彻底。
关键词:张爱玲 《花凋》 悲观主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