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宇

作品数:8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现实主义画家教堂女士绘画创新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艺术家》《美术观察》《油画艺术》《美术教育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观看的解锁——谈《给出:1.瀑布,2.照明气体》与《新娘被她的单身汉剥光了,甚至(大玻璃)》的元素对应关系
《美术教育研究》2024年第17期20-23,共4页李晓宇 杨信 
杜尚作为一名创作者,更是一名艺术体系中的活动者——在无数场域中被评议和重赋新解。相较之下,以一个具有描述性的机械的视角展开观察,或许有利于观众找到深入理解杜尚的坐标。杜尚生前的最后作品《给出:1.瀑布,2.照明气体》正是在立...
关键词:杜尚 观看 维度转换 机械图像 
“北方传统”的现代回归:作为荷尔拜因追随者的莱布尔的艺术
《美术观察》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李晓宇 
19世纪的德国画家威廉·莱布尔被认为同小汉斯·荷尔拜因的艺术以及“北方传统”相关联,面对众多可以入画的内容,他选择了乡村题材。由于莱布尔作品在时空上与荷尔拜因的距离和当时评论的复杂性,其艺术便在矛盾与张力、过去与当下、传...
关键词:莱布尔 荷尔拜因 德国艺术 北方传统 
感知观念之变与德加的绘画创新被引量:2
《美术观察》2022年第8期81-85,共5页李晓宇 
19世纪关于感知问题的大讨论不仅仅涉及艺术和美学方面,在关于“所见”的争论当中,自然科学观点和美学观点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自然科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在进行观察的时候,他的身体就是进行感知的工具。但是当时美学界认为观察者是视觉...
关键词:德加 感知观念 绘画创新 
“事物的替代”:拯救画中实际的东西——基于《教堂里的三位女士》的分析
《艺术家》2021年第7期11-13,共3页李晓宇 
威廉·莱博尔(Wilhelm Maria Hubert Leibl)是德国现实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他对生活的真谛和艺术也拥有十分敏锐的感知力。1878年至1882年,莱博尔用四年时间创作了《教堂里的三位女士》这幅画,并获得了相当大的反响。本文围绕奥地利小...
关键词:德国 现实主义 《教堂里的三位女士》 “所见运动” 
世俗化的祈祷--析《教堂里的三位女士》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美术观察》2021年第6期82-86,共5页李晓宇 
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艺术家威廉·莱布尔的作品《教堂里的三位女士》在1882年获得了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了19世纪末的艺术和政治之间的大讨论。众多评论都不约而同地用到“现实”这个概念,这幅画也见证了“现实主义”这一艺术概念的演变...
关键词:19世纪后期 德国 莱布尔 新型宗教绘画 现实主义 
“所见即一切”——德国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莱布尔(下)被引量:1
《油画艺术》2020年第2期92-101,共10页李晓宇 
人们经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莱布尔生长于大城市,却突然决定搬到乡下去住,是什么原因导致莱布尔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人生之路呢?我觉得以下的一些情况是致使莱布尔搬到乡下的外因:首先,1873年时慕尼黑爆发了霍乱疫情1,这场瘟疫夺走了许多...
关键词:人的生命 大学校长 风景画家 库尔贝 霍乱疫情 大城市 人生之路 慕尼黑 
“所见即一切”——德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威廉·莱布尔(上)
《油画艺术》2020年第1期92-101,共10页李晓宇 
“自文艺复兴以来,最伟大的绘画天才——莱布尔的作品很少被人们充分地展示出来。莱布尔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榜样,虽然他的绘画艺术处于不同思想的纷争和不同派别的不和之中,但他的作品有如青铜岩(Rocher de Bronce)1,向我们突出了它的朴...
关键词:大型展览 十九世纪 文艺复兴 现实主义 充满感情 马克思 
“心境”与“守望”
《美术观察》2016年第1期102-103,共2页李晓宇 
从艺术哲学角度来讲,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精神是构成中国艺术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达到这一高度,画家方能显示出中国绘画独特的精神指向与审美境界。就此而言,当代油画创作不能局限于绘画媒材与工具...
关键词:油画创作 艺术哲学 精神指向 审美境界 媒材 文化本质 文化底蕴 形式美感 东方文化 光和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