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刊名=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知识分子的精神救赎——关于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被引量:1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92-97,共6页于沐阳 马达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最为重要的思想文化现象。大讨论涵盖了"人文精神"的内涵、特征,"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以及如何重建,"人文精神"与传统、现代的关系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时下中国思想状况、精神状态的...
关键词:人文精神 知识分子 思想资源 精神救赎 
知性与形而上学辨析——与马远达同志商榷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16-21,共6页杨永德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发表的马远达同志的文章《关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点探讨》。读了此文之后,很受启发。但是,笔者对文中的基本观点持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来,与马远达同志商榷,并就教于理论界的同...
关键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知性思维方法 辩证法因素 合理性 恩格斯 知性思维方式 认识事物 黑格尔 同一律 商榷 
论汉字字形排列法的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79年第2期63-71,共9页雷友梧 
§0.引言§1.关于字形排列法问题讨论中的分歧§2.字形排列法中的心理学问题§3.字形排列法中的文字学问题§4.字形排列法中的排列程序与检索手续的分析§5.在比较中寻求最优方案§6.结论§0.引言0.1.汉字字形排列法的研究对象、理论与...
关键词:排列法 理论与方法 汉字字形 研究对象 问题讨论 心理过程 检字法 字典排列 文字学 查字法 
天门岭地理位置之我见被引量: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94-97,共4页张昌熙 
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是在天门岭击退李楷固的追兵之后才得以实现的。神功元年(公元六九七年)武则天平息了李尽忠的叛乱之后,派李楷固度天门岭进逼祚荣,祚荣合靺鞨、高句丽之众,在天门岭同李楷固的追兵展开了一场决战,楷固大败,祚荣乘势远...
关键词:天门 地理位置 渤海国 契丹 高句丽 张广才岭 历史地图 史学家 旧唐书 武则天 
实践的普遍性是实践成为真理标准的内在根据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21-22,39,共3页李胜光 
哲学教科书在真理标准问题一节里大都引用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段话:“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但在论述时(包括有影响的哲学专业教材)却只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作了论述,认为...
关键词:普遍性 真理标准问题 内在根据 实践 直接现实性 客观规律性 客观事物 性决定 认识 确定性 
朝鲜族宗教文化心理漫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91-96,共6页金载铉 
宗教信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和文化现象,同时又是心理现象。现实生活中的宗教是用“超越”现实和人的信仰的形式反映着对社会和自然的扭曲的认识。因此,人们对宗教这个特殊现象或从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分析;或从人类学、社会学、...
关键词:朝鲜族宗教 宗教信仰 民族宗教 萨满教 宗教心理学 基督教徒 宗教政策 信教 文化现象 宗教现象 
高句丽新大王伯固考被引量:4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84-87,共4页刘子敏 
关于伯国的记载,我国的《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皆有不实之处。伯固应是高句丽第六代王宫之孙、第七代王遂成之子;他在位的时间应是汉顺帝年间至汉献帝执政的头两年;他死后由其长子男武(故国川王)继承了王位,而男武与伊夷...
关键词:高句丽 新大王伯固 陈寿的《三国志》 故国川王男武 《三国史记》 汉献帝 位时间 《后汉书》 辽东 夺王位 
朝鲜《农事直说》与中国《农桑辑要》之比较被引量: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92-95,共4页朴延华 
朝鲜王朝的《农事直说》与中国元朝的《农桑辑要》这两部农书在产生背景、编书目的、作者经历和农书具体内容方面都有可比性。它反映了中国农学对朝鲜农学的影响 ,以及朝鲜农学由机械照抄到结合本国风土实际 ,确立相对独立的基本体系。
关键词:朝鲜 《农事直说》 中国 《农桑辑要》 比较 
国际政治文化视角理论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38-42,共5页谢桂娟 
冷战后,从文化视角考察国际问题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占据了显要的地位,文化冲突论、建构主义是这种文化视角理论的典型代表。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文化与通常意义的文化概念不同,有着特定的内涵,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即国家之间在社会实践的互...
关键词:国际政治文化 文明冲突论 建构主义 文化 共有知识 作用 
从荀子的天人观看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衍化被引量:1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36-40,共5页苏允苹 
"天人之辩"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荀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
关键词:荀子 “天人之辩” 天人观 衍化 先秦儒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