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关键词=本真世界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荒诞意识与超越精神──道佛哲学品味被引量: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1-7,共7页冯达文 
在道、佛二氏看来,俗世生活的一切,仅属“方便施设”,不可以没有,又不可以过分执“真”。面对俗世生活的不“真”乃至“荒诞”,人应当有一种超越追求,拥有一份“真常心”(对本真与终极的关怀);但俗世生活的不“真”与“荒诞”...
关键词:经验世界 荒诞意识 本真世界 超越精神 
艺术的发展与生命的境遇
《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2期48-55,共8页雷体沛 
艺术家对艺术的创造,几乎都是从生命的现实境遇出发的。从纵向的方面来说,是某一个特定的具体时代,特定的文化发展状态中的生命的境遇,从生命本身所处的位置方面来说,是某一特定的具体地区、民族,特定的生命共同群体中的生命境遇。古希...
关键词:现实境遇 西方现代艺术 古典艺术 哲学化 艺术家 本真言说 文化生命 本真世界 生命境遇 生命带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被引量:1
《海外英语》2017年第7期169-171,共3页张春霞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西方多元理论的儿童文学创作框架模型与文化属性研究>)(2015SJD003)
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体现了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作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小说中人与动物的相似性,动物的主体性,以及人与动物的生命链情节解构了人/动物关系中人的优越性和主导地位。此外,小说也通过对本...
关键词:人/动物相似性 动物主体性 生命链 本真世界 生态审美 
我们期待什么样的文学评论?
《民族文学》2019年第12期1-1,共1页满全(蒙古族) 
文学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虽然无法考证人类何时拥有了文学,但文学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承载着人类精神、情感和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一种平台,也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本真世界的一扇门。
关键词:文学评论 人类历史进程 精神家园 本真世界 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构筑诗的巴比伦塔──“第三代”诗中的“非非”现象被引量:3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102-109,共8页李振声 
构筑诗的巴比伦塔──“第三代”诗中的“非非”现象李振声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城和通天的高塔而播扬名声于天下,上帝对此大为恼火,决定加以阻止,他首先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之语言互不相通,结果塔未能建成而人类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关键词:“第三代” 巴比伦 语言 现象学 语象 本真世界 海德格尔 生存境况 文化传统 《对话》 
在场散文与语言的敞亮呈现
《美文(上半月)》2008年第5期36-36,共1页周闻道 
毋须置疑,散文是需要具有散文性的;散文性的呈现,是一种语言艺术。因而,谈散文的在场写作,就不能回避语言,也离不开语言。可以说,正是因为语言,使"在场"——即存在的状态和意义得以显现。存在的敞亮,只能是世界在语言中的显现和敞亮。...
关键词:语言艺术 散文语言 本真世界 遮蔽 显现 意识形态 去蔽 写作 公众意见 概念化 
象征主义,洞察本真世界──安德烈·别雷象征主义文学理论探微
《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113-121,共9页杜文娟 
在以往的世界文学史上,每每谈到象征主义文学流派,人们所关注的总是法国、比利时、挪威等西方国家的象征主义作家及其流派。殊不知,在地跨欧亚大陆的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亦即俄国文学的白银时期,正当法国象征主义文学艺术...
关键词:象征主义 别雷 象征主义者 象征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创作 本真世界 文学艺术 法国象征主义 
还原与激情——读张炜的‘九月寓言’被引量:4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62-65,共4页王光东 
面对张炜的《九月寓言》,我们或许会惊讶和惶惑。惊讶在于这部作品与《古船》相比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语言的凝炼、诗意化以及对生活本真状态的还原取代了对社会事件直接的是非善恶判断,浓郁的民间情调稀释了强烈的理性观念,这并不是说...
关键词:寓言 理性思考 张炜 乡村生活 作品 生活本真 本真世界 艺术境界 生活方式 诗意化 
探索小说三论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21-24,共4页赵国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小说界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探索思潮。一股思潮以李晓、刘索拉、莫言、马原、残雪等人为代表,一股思潮以阿城,贾平凹、郑万隆、韩少功等人为代表。前者我们一般称之为“现代派小说”,他们更多的是横向的借鉴...
关键词:寻根派小说 作家 三论 作品 叙述人 语言 内势 外势 本真世界 贾平凹 
从哲学家的女性观中看哲学——读魏施德的《后楼梯》,品哲学之内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16-19,共4页王柏文 宋玉红 
哲学,它总是令人敬而远之。因爱智而敬;因玄奥而远。笔者拜读威廉·魏施德《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之作,走近哲学的感觉又油然而生。固此,不揣冒昧地动用拙笔,从其中的哲学家女性观视角中再品哲学。深感哲学是透过经验世界,追问本真世界的...
关键词:哲学 哲学家 女性观 经验世界 本真世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