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方立天
出 处:《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3期42-48,共7页Teaching and Research
摘 要:人的认识是否合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靠什么来检验,这个真理的标准问题,是认识论尤其是真理观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旧唯物主义者由于没有真正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因此,在真理标准问题上总是难免陷入混乱;但是,他们在漫长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也闪发出某些素朴的实践标准的思想火花,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真正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理论的准备。本文拟就我国古代重要唯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依次作一简要的剖析,总结其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以有助于加深理解和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墨子的“三表”说。战国初期,新旧社会制度交替,思想界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这样,衡量言论是非真假的标准,就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哲学问题。墨子是从唯物主义出发对这个问题提出比较系统的见解的第一个哲学家。
关 键 词:我国古代 真理标准观 唯物主义者 社会实践 真理标准问题 真理观 唯物主义认识论 实践标准 墨子 理性认识
分 类 号:G420[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