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武和[1]
机构地区:[1]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 处:《红河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23-29,共7页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摘 要:当七十年代在西方掀起的接受美学浪潮于八十年代波及我国的时候,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一反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批评观念,接受美学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方面,认为读者的阅读阐释才是作品的意义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这种新颖的、反传统的批评理论无疑将拓宽文学研究的范围,辟出一条批评研究的新路。可是,当我们用这种理论方法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时,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些无法圆说的问题。这里,我们无意对接受美学理论作全面分析评价,只是想通过对一种接受现象——“堂吉诃德现象”的研究,议议这一理论的短长。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