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熊惠平[1]
出 处:《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76-78,共3页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基 金:本文系浙江省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穷人经济学’的浙江解读--农村社区金融创新的高职教育适应性研究"(浙社规[2005]7号;编号NX05JY02)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一、“穷人经济学”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性思辨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从“富国富民”到“富民富国”的发展思路,折射出治国安邦的策略取向:民富国强是上策;民不加赋而有余财是中策;民穷国强是下策;民穷国穷则是下下策。中国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已产生财富与贫困同步积聚的现象和效应——这正是“穷人经济学”之于中国发展的新语境。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穷人经济学”就是关于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及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由穷变富的经济学”,并引发了人们关于富人和穷人及其生成机制、效应、运行规则等的深层思考:若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富裕不能与相对贫困成员的境遇改善相联,则群体间的和谐就失去了社会公平公正的道德基础。舒尔茨以人力资本观治理贫困的思路,通过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观”和“能力理论”得到有力印证:经济贫困其实是社会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和谐、包容、稳定的社会是以权利为基础的;“真正的权利平等必须通过能力的平等”才能实现,而能力就是一个人追求有价值的个人目标必备的一组功能的组合,包括免于饥饿的能力、一定的教育水平、健康以及就业等,减少和消除贫困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既提供穷人以机会,又提升其能力。
关 键 词:经济学家 中国 高职教育 全纳教育 “十一五”规划 人力资本观 “穷人经济学”
分 类 号:G719.2[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