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巧会[1]
机构地区:[1]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年第2期17-18,共2页Modern Chinese
摘 要:1990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开始提出了“语言感受能力”的概念,21世纪伊始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培养语感”的任务。正像球类运动员的球感、音乐家的乐感、演奏家的节奏感、美术家的线条感、纺织工人的手感、印染工人的色感、厨师的口感、调味师的味感一样,语感是语言感知能力的最高发展阶段。什么叫语感?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检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包括语义感和语法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感是个总的名称。里边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个词的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格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等的敏感。”例如毛泽东说要“读点鲁迅”,这是一个特殊的短语,没有任何人会误解为毛泽东是在让人们读“鲁迅”这个人,而是要人们“读点鲁迅的作品”,但要读出鲁迅这个人的精神品质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