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的炮弹为什么总是炸不到老妇人——以《蜡烛》为例谈文学作品中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宏业[1] 

机构地区:[1]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出  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33-35,共3页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摘  要:前苏联著名作家西蒙洛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报道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育乞西不怨其暴尸沙场,不顾炮火连天,不顾年老体弱,以惊人的毅力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苏联青年的坟头。为了渲染战争的残酷,课文中有10处写到炮火,其中,老妇人安葬红军战士的过程写到四次:

关 键 词:《蜡烛》 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 文学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炮弹 敌人 红军战士 

分 类 号:G633.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