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作品数:55被引量:7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武国丽彭明伟王春香孙鑫蕊刘宏业更多>>
相关机构:铜仁学院清华大学杭州外国语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当代教育》《文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读写月报(初中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蜡烛》个性化阅读教学案例
《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年第12期205-205,共1页许忠祥 
《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
关键词:战地通讯 自主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阅读 心理表象 《蜡烛》 苏联红军 小组讨论 
跟《蜡烛》学动词传神
《新读写》2018年第10期43-45,共3页曹静 
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他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他。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或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
关键词:动词 《蜡烛》 传神 形容词 莫泊桑 福楼拜 
点亮灵魂之烛 复苏泯灭的人性——对《蜡烛》主题的质疑
《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53-55,共3页凌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选入了《蜡烛》一文。对于教参所概括的主题,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课文讲述了德国法西斯侵略南斯拉夫时,支援南斯拉夫的苏联红军与德军进行了一场恶战,战斗中,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为一位苏联红军掩埋尸体的...
关键词:蜡烛 南斯拉夫 灵魂 人性 法西斯 人教版 红军 苏联 
简评《芦花荡》《蜡烛》中“老头子”与“老妇人”的形象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第37期57-57,共1页项先义 
《芦花荡》 和 《蜡烛》 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战争” 为主题的两篇课文.一篇是小说, 一篇是战地通讯, 在相同背景下都选择一个 “道具” 突出丰满人物形象, 是这两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同时, 作者不同的经历和行文风格, 又使两...
关键词:竹篙 蜡烛 风格 描写 情感 形象 
西蒙洛夫《蜡烛》主旨之我见
《文学教育》2016年第11期102-102,共1页刘李霞 
前苏联作者西蒙诺夫在《蜡烛》一文中用舒缓的笔调向读者讲述了崇高的"蜡烛"故事。关于该文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也就《蜡烛》一文的主旨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蜡烛》 主旨 意象 
试析《蜡烛》之隐意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2X期54-54,共1页代贵刚 
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蜡烛》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的一篇经典课文。正如其题目《蜡烛》的提示一样,《蜡烛》无论是人物形象的设计,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以及作者情感的再现,都与那支神秘的蜡烛密切相关。因此,在阅读这篇战地通讯的时候...
关键词:隐意 战地通讯 苏联作家 西蒙诺夫 人物形象 叙述内容 红军战士 人教版 创作个性 反战同盟 
精描细画人物显——例谈《芦花荡》《蜡烛》中的人物描写
《初中生学习指导(八年级提升版)》2015年第9期8-9,共2页李阳海 
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与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都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正义战争进行了歌颂,对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进行了谴责,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两篇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虽然侧重有所不同,但是呈...
关键词:《芦花荡》 人物描写 《蜡烛》 非正义战争 战地通讯 人物形象 假恶丑 真善美 
关于语文工具观的讨论——以杜郎口中学语文教学视频《蜡烛》为例
《中华少年(下)》2015年第15期29-29,共1页马丰爽 
杜郎口中学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典型案例,在课堂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语文工具观这一视角观察杜郎口中学语文教学视频《蜡烛》,对课前预习、课中答疑讨论及课后写作三方面阐述,探讨语文工具观在其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工具观 课堂教学 
废墟上闪耀着的人性之光——浅析《蜡烛》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年第10期50-51,共2页何兴梅 
《蜡烛》是前苏联小说家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此文虽没有华美的语句却自有一种朴实打动人心,看似无意的语言却处处透着玄机。初看平平淡淡,仔细读来却是行云流水。《蜡烛》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写二战中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在炮火硝烟中...
关键词:战地通讯 西蒙诺夫 人性之光 细节描写 炮火硝烟 程度副词 红军战士 苏联红军 人物形象 就这样 
好奇地活过
《读写月报(新教育)》2014年第10期68-71,共4页贺菜 
9月16日上午,初二的语文课,阅读课文西蒙诺夫的《蜡烛》,有学生质疑这则战地通讯的真实性,指出动作迟缓的老妇人在猛烈战火中奇迹般存活,并完成掩埋任务的漏洞。我赞赏他们的发现,同时提醒他们从课文里寻找老妇人存活的可能性。
关键词:好奇 阅读课文 《蜡烛》 战地通讯 学生质疑 语文课 可能性 存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