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飞云
出 处:《普洱》2006年第3期39-41,共3页Pu-erh
摘 要:《神农木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而解之。"茶从原始森林吸云饮露的乔木,成为消渴提神、缓解劳乏的仙药,又"煮作羹饮"(《尔雅》),成为菜蔬、羹饮,在唐宋得以长足发展,采造、碾罗、点冲,茶徒为饮料,茶事始成;明清以后茶之饮用强调回归本位,倡导原叶调制、冲泡。中国茶从山野缓步走来,登堂入室,慢慢地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普洱茶这个创制久远,最具特色和深厚茶文化底蕴的一大茶类,历久弥香,倍受世人关注。但很多人对其茶俗、茶艺、茶道的了解知之不多、不深,众说纷纭,各执一端。这虽是茶界的争鸣,但如不及时界定下来,长期混乱下去,将会严重地影响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学习、研究、实践和思考,谈谈个人对如何界定茶俗、茶艺和茶道的理解,以资探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