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悬念”设置举隅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谭德辉 

机构地区:[1]宜城县实验小学

出  处:《湖北教育》1995年第10期33-34,共2页

摘  要: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机,但学生学习知识 的主体作用,绝不是来自任意活动或“天生”的兴趣,而是教师有意调动、调节和引导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选用以下方式设置“悬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联系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设置“悬念” 教学“比例尺”时,一位教师上课开始就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只要看到地图,不用实地测量,解放军就可以知道两个地方的实际距离,这是为什么?”“工人师傅不用看实物。

关 键 词:数学教学 三角形 “不平衡” 举隅 认知水平 主体作用 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兴趣 乘法交换律 课堂教学 

分 类 号:G623.5[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