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军[1]
机构地区:[1]江苏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出 处:《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31期47-47,共1页Reference for Middle School Teaching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分层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这种模拟科学研究情景和过程的学习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最大限度地达成新课程的要求。本文就分层研究性学习这一模式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作点思考。一、理论依据1.认知结构主义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应当为之形成一种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他认为,学习应当包括习得新信息、转换、评价这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学生应是积极的信息汲取、加工者。2.认知同化主义理论。奥苏泊尔认为,学习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他的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正是基于此,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罗杰斯认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当做到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将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而非只知道接纳知识的容器。他强调教学活动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发挥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功能与积极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 键 词:研究性学习模式 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认知结构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 新课程背景 高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