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廖信优[1]
机构地区:[1]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8期98-99,共2页
摘 要:人教版教材几经变革,但《归去来兮辞》一直是高中语文的必学篇目,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归隐文学的巅峰之作。陶渊明也由此成为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自我安慰的楷模。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町见这篇文章在中国文坛上的价值之高。学术界关于陶渊明的研究一直不曾间断,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也从不同角度解读本文。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文学常识上,对于思想情感的理解,学生却都模棱两可,从而无法真正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究其原因,一则因年代久远,文言文在理解上有一定障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内涵,从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再则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为学生能够细细品味课文作铺垫,从而使得学生难于与作者产生共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