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谢广东
机构地区:[1]江苏连云港市灌云高级中学
出 处:《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3年第11期53-54,共2页
摘 要:自从新课程开展以来,“对话”一词席卷天地,各种关于对话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时至目下,“对话”一词仍有方兴未艾之势。其实,有关“对话”的理论源自于西学,如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及其引发的文本解释学资源、弗莱雷解放教育学视野下的对话资源、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等等。“与自然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这些话语我们耳熟能详,“对话”俨然早已经泛化。显然,如果一切都称之为“对话”:教育是“对话”,教学是“对话”,那么语文教学更是“对话”。毕竟语文是“对话”的最基本的介质。我们在此只想就语文课“对话”的实质及语文“对话”层次作一简单探讨,让“对话”成为语文课的“还原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9.20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