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春青[1]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出 处:《河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45-52,共8页Hena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建设及其关联因素研究"(12AZD013)
摘 要: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审美本身是无功利的,当然也是非政治性的,这是康德美学的基本精神。文学形式,包括文体、叙事方式、文本结构、修辞手法、风格、声律等因素,作为文学世界中最主要的审美之维,也是非政治性的。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以及在其影响下的各种社会学批评看来,形式和审美本身就具有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意涵。于是,通过形式的分析来揭示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或意识形态性。便成为一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重要的路向。那么,从中国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来看,这种批评路向是合理的吗?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吗?这便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