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青

作品数:147被引量:576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主题:文学理论文化诗学文人趣味文人儒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意”之义:中国古代两种文学阐释模式的生成
《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101-113,共13页李春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阐释学的中外话语资源、理论形态研究与文献整理”(19ZDA264)。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话语系统中,“意”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意”的含义和意义的不同理解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两种不同的诗学本体论,而且形成了两种诗歌阐释模式和意义生产方式。“意义生产”这个提法意味着阐释过程中文本意义不是简...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学  意义生产 以意逆志 得意忘言 
论文学阐释学之学理特征及功能被引量: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82-91,共10页李春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阐释学的中外话语资源、理论形态研究与文献整理”(19ZDA264)。
“文学阐释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或方法,迄今为止它一直处于探索和建构过程之中。无论是从性质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阐释学都既不属于以“审美”为核心的那种文学研究范式,也不同于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文学阐释...
关键词:文学阐释学 文学性 意义生成模式 
在政治与道德之间——论“中”的语义演变及其文化意蕴被引量: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46-55,共10页李春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学表征研究”(16JJD750008)
"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作为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大本"与"达道",它又...
关键词: 中庸 时中 理学 心学 
论先秦儒学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被引量:3
《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1期185-196,共12页李春青 
中国古代没有阐释学这门学问,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阐释学思想与实践。从孔子到荀子,先秦儒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阐释学思想,对后世的经学阐释学、文学阐释学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孔子之"述"、孟子之"说"、荀子之"辨说"均含阐释之义。孔子自...
关键词:儒学阐释学 中国阐释学   辨说 阐释的公共性 
在“立言”与“立功”之间——刘基的人格理想、学术旨趣与文学思想之关联被引量:2
《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4期95-103,188,共10页李春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明代卷"
刘基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是政治家、军事家,但他又是位真正的文人,这两种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人格理想而言,刘基是要做张良、诸葛亮那样辅佐君主建立不朽功业、能够"尊主庇民"的政治家。但鲜明的文人习性却使他壮志难酬,朱...
关键词:刘基 宋濂 人格理想   讽喻 
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0期9-10,共2页李春青 
本文尝试从中国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一下审美与政治、文学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探索一种既不同于审美主义,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文学社会学 审美主义 中国文学思想史 古代文学 政治意涵 社会意识形态 研究视角 
明初文人的认同危机及其诗学表征被引量:3
《河北学刊》2018年第4期81-88,共8页李春青 
笔者参与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文艺思想编·明代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元末明初的鼎革易代之际,文人士大夫在身份认同上面临危机:我究竟是何人,应成为怎样的人,归属于何处?原本已经自认是大元子民的他们忽然要面临新的抉择:或避世退隐,为蒙元守节;或犹疑观望,勉强入仕;或积极进取,为新朝的巩固殚精竭虑...
关键词:明初文人 身份认同 诗学 宋濂 
在文艺与人民之间——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119-123,共5页李春青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文艺发展新征程——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文艺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工作者 历史 专家学者 学术研讨会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 社会科学 
论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
《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8期105-107,共3页李春青 
一从历史演变角度看,确实如伊格尔顿所说,每一种文体的产生或者重大变化差不多都与重大的历史激变相关联。如汉末曹魏时期的文章体式与修辞由繁缛到简洁的变化就有着明显的政治原因。刘师培说:建安文学,革易前型,迁蜕之由,可得而说:两...
关键词:士族文人 中国古代文学 政治意涵 四言诗 自然之道 文人趣味 五言诗 
论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被引量: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69-80,共12页李春青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学表征"(16JJD750008)
在我们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中,从作品内容中揭示出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内涵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从被视为纯粹的"审美"或者"形式"中发现政治意蕴却是比较少见的。事实上,一种审美趣味以及文体、修辞等文学形式与社会政治状况密...
关键词:形式的政治 五言诗 以品论诗 文学退化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