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作者,不能为了"简介"而"简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晓华[1] 

机构地区:[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出  处:《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157-158,共2页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一般是在文本学习的开头,或者是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老师会对所学文本的作者作一番介绍,我们常看见的是投影屏幕上出示作者的画像,再有一段文字的简介.举一个例子,教学古诗《题西林壁》,在揭示诗题后出示对诗人苏轼的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学生读一读这一段简介,就进入古诗的学习环节.当学生读完后,是不是就真的对作者了解了呢?其意义也许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真正的教学效果有待商榷.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作者,如果只是为了"简介"而"简介",白白挤占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没有发挥作者简介应有的教学价值,这需要我们加以反思.下面,不妨来看看两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做法,也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关 键 词: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著名文学家 文本作者 东坡居士 学习环节 投影屏幕 教学价值 

分 类 号:G6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