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温儒敏[1,2,3]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中文系不详 [2]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3]北京大学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
出 处:《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年第2期1-1,共1页Teaching Materials and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摘 要:编写教材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方方面面,要靠“合力”才能最终完成。研究教材也一样,要高度关注现实问题。首先,教材研究不能只看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特别是语文教材,不能只对出版了的教材进行研究,还要看这个教材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最终是这个样子;在编写过程中有过哪些矛盾、争议和波折,有过哪些行政的或者社会舆论的干预;既定的教育状况是如何制约教材编写的;有哪些错漏是评审过程中得到纠正,又有哪些本来是必要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内容在反复折腾中不得不放弃;有政治干预是必然的,每个时期都会有其政治指向及要求,但为了这种“必然”付出了哪些代价,等等。只有了解这些编写的背景和复杂的过程,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材最终是这个样子,它的得失优劣有哪些前因后果。现在的教材,特别是语文、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其编写属于国家事权,政治要求非常高。在信息化社会,教材编写也会受到社会舆情的左右。从大局和政治层面考虑,这些都是非常必要且无须讨论的。但是否因此存在“绳墨以外,美材既斫”的情况呢?以后的教材史研究应把这些方面充分考虑进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4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