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顾之川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语文建设》2022年第15期1-1,共1页

摘  要:中国语言训练应与中国语文的诵读取得联系。根据“声入心通”的道理,“耳治”实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我同意冯(至)先生“形式化不必太过分”的意见。然而朗读诗文,虽无需念出每一字的“头”“腹”“尾”,于意义着重处,却必须清晰地重读,则意义更显明。如鲁迅“鸭的喜剧”那篇文章,首段的三个“寂寞呀!”,若重读,就更有力量,令人感到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平真是何等的寂寞了。我最近看一本外国书,说诵读的成功与否,与“嗓子”的好坏有关。语文科的教员最好是具备丰富的“本钱”。而且,要能拉得下脸儿来。黎(锦熙)先生说教员在课堂里很难拉下脸儿来诵读,这是形式化的诵读法的实际困难。但教学者若是能够忠于其事,渐渐地拉下脸儿来,诵读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我从前在课堂中讲《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段,到“红娘曰:‘姐姐,你今日个怎不打扮?’”,我无意中突然挤窄了嗓子模仿红娘的音调,惹得同学们大笑,而且送了我一个绰号——红娘。

关 键 词:语文科 语文教学 《西厢记》 语言训练 诵读法 爱罗先珂 形式化 长亭送别 

分 类 号:G633.3[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