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胡立新[1] HU Li-xin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77-86,共10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元范畴‘虚静’研究”(18FZW022)。
摘 要:老子《道德经》中以“道”为体,以“德”为用,以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将“自然”之“道”转化为“自然”之“德”,其根本目的是将“自然”之“道”与“德”引至人生实践,成就“自然”之人生。老子树立体现天人和合之“自然”的“赤子”之境为人修养“自然”之“道”与“德”的终极目标,又通过人的“虚静”认知和“无为”之行的结合将“自然”之“道”与“德”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中。人需要以“虚静”认知充分认识“自然”之“道”与“德”,将之内化于心,形成虚静的心性人格,同时需要以“无为”的行为方式去践行“自然”之“道”与“德”,并在人生实践中不断趋向“自然”的人生状态,这既是天人一体的和谐对“赤子”之境的理性回归,也是向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的理性升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