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子彦[1] Yang Ziyan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40-49,共10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思想通史”(项目编号:20@ZH026)子项目“中华文艺思想通史”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司马迁提出“发愤”说之后,各时期又发展出“托诗以怨”“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孤愤”“意淫”等说,构成中国创作动机理论最主要的一条发展脉络。“发愤”诸说之所以形成,其根本在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处于一种紧张关系,作者在现实遇挫后借助创作来抒发情志,以创作来抒愤、鸣不平,其中隐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蒲松龄“孤愤”说、曹雪芹“意淫”说则代表了传统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对“发愤”说的继承和发展,试图在个人和社会冲突发展到极致后找到解决的办法:蒲松龄借助于异类和异域来获得世俗的幸福;曹雪芹则转向内心,以“意淫”来沟通万物,化解矛盾,获得解脱和自由。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4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