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教育探究》2023年第2期58-58,共1页Educational Study
摘 要:在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知识化的观念依然广为存在。儿童道德教育知识化是指把道德知识的教授作为主要任务,向儿童教授普遍化、客体化的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在这一观念下,道德被理解为由普遍性规范、准则所组成的知识体系,而儿童道德教育的要义则是通过知识的形式,促进这些规范、准则在儿童心灵内化,使其行为完全遵循并服从这些规范、准则,从而达到人所设想的道德教育目的。诚然,道德知识的学习是个体道德养成的重要途径,但问题在于,儿童作为感性生命存在,其认知和感受事物主要依靠感性的能力。采用过于理性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方式,有抑制儿童作为拥有丰富情感、感受、意志的感性生命存在的倾向。即使习得了很多的道德知识,但作为道德主体的儿童所具有的内发性生长力量没有被兴发出来,失去内在力量支撑的儿童道德发展也将变得纤弱无力,难以实现转知成德,养成良好德行。王阳明认为儿童的道德力量根源于人的内在良知,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把良知这一道德的内生力量焕发出来,在儿童的内心建立起稳定的道德根系,从而为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根据,而不只是一种外在性的道德知识与规范的教授。儿童道德教育的要义是遵循儿童的性情,把儿童的良知无蔽地发见出来,实现良知的养正;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歌诗以兴发儿童的道德情感、习礼以涵养儿童的道德意志、读书以拓展儿童的道德理性以及每日考德巩固和纠偏儿童的道德行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