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亮[1,2] CHENG Liang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2]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出 处:《教育科学研究》2023年第5期1-1,共1页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摘 要:新时代以来,“劳动”俨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从政策话语来看,“劳动”与“教育”的关联是多重的:在教育方针中,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在教育目的上,劳动与德、智、体、美并置,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新内涵;在教育内容上,劳动作为独立的学习科目或领域,已经进入了学校课程的新体系;在教育途径或方式上,劳动作为一种基本的实践形式,正在成为融合德智体美、实现跨学科整合、推动实践育人和综合学习的重要载体。但在学校情境中,这种多重关联也容易带来认识上的模糊、实践上的混乱,从而造成劳动教育的浅表化、形式化和孤立化,以致出现“有劳动无教育”“有劳动反教育”的情形。由于学校肩负着全面育人的崇高使命,但在时空资源上又是有限或稀缺的,因此,每个学校都不得不严肃思考一个基本问题:让学生参与怎样的劳动、怎样参与劳动,才能彰显出劳动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也许很难给出一个确定或标准的答案,但这不妨碍我们对劳动上升或转化为教育的可能意味进行必要的说明。
关 键 词:学校课程 学习科目 实践育人 跨学科整合 学校情境 全面育人 时空资源 孤立化
分 类 号:G40-015[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4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