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高华[1] 吕惠 Chen Gaohua;Lyu Hui
机构地区:[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世界哲学》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21世纪西方激进左翼文论批判研究”(项目编号:20&ZD29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巴迪欧将康德称作“有限性的哲学家”,不仅认为康德不可知的“物自体”限制了人类理性的无限可能,而且认为其过于苛刻的道德律令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并不能解决当下人类最现实紧迫的问题。然而,正是在这两个方面,巴迪欧最具康德色彩。因为他通过借用精神分析的“创伤之物”与“本体之物”作为其事件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不过是对康德“物自体”中所蕴含的匮乏关系的变相继承。而他通过重启共产主义的方式,使主体成为忠实于事件的、不断进行自我革新的主体,建构一种具有内在性的主体形而上学,在实质上与康德建构道德形而上学,克服人类普遍之恶的理论路径一脉相承。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