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409100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15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0期66-72,共7页
基 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教师课程力提升的应用研究”(编号:2021-35-267);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强区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7-08-68)。
摘 要:我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其过程与效果的反思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绩显著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需要继续秉持理性至上的基本原则,既进行理论思考,也研究具体事实和实际问题,以求最大限度保护和发展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研究者基于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多维审视,发现原有的课程本位已逐渐导致新课改面临势能下降的隐性危机,迫切需要构建课程改革新生态,让教师成为“有思想的实践者”,破解的关键在于实施以教师课程力为发展本位的新路径。在新阶段,应给予教师课程力本位的理念、实践及效果,以充分重视和审慎合理的评价,从而逐步达到对课程力本位的理念认同与实践互助。教师课程力本位赋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经历“辨认—承认—相信”的历程,着力于教师课程力本位的有效推进,研究者尝试提出了实践进路:第一阶段“关注优先性”,促进教师主体对教师课程力本位的内在认同;第二阶段“辨识层级性”,推动教师群体对教师课程力本位的自我承认;第三阶段“达成目的性”,实现教师主体与课程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最终实现教师主体由被动“课程控制”到主动去“控制课程”的变革,为新课改的转型升级注入内驱动力,推动基础教育朝着更加公平而富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